新一屆政府提出重組置業階梯,計劃推出首次置業(上車)房屋,填補公營與私營房屋之間的空隙。新世代翹首以待圓夢,卻知否上車容易轉車難,先甜後苦?首置上車盤既是資助房屋,資助愈優厚,條件便愈嚴苛,換樓也愈難,轉場私營房屋阻力便愈大。究竟是德政抑或雞肋?應謀定而後動。
5年來樓價屢創新高,累積升幅達六成多,大眾置業日益吃力。問題根源是二手市場失效,議價機制失靈,發展商乘虛而入,新盤主導市場定價。二手市場萎縮的元兇是按揭辣招過猶不及,尤其中小型單位四成首期,發展商可以放賬繞過限制促銷,但普羅業主放售單位則無能為力。此消彼長,全年成交自高峰期十多萬宗下跌至七八萬宗,其中新盤穩佔兩萬多,二手市場成交減半。一個扭曲的怪現象是,按揭招數愈辣,樓價愈升,但二手成交淡靜,新樓市場則愈暢旺。
住房市場多年來失衡錯配,因由錯綜複雜,上屆政府研判為供應不足問題,長線是覓地建屋,短線是管理措施遏抑需求,以為這樣,問題便能迎刃而解。所謂需求管理措施,不外稅務寓禁於徵,按揭知難而退。稅務板斧有限,所以按揭不斷「加辣」,美其名曰:「逆周期措施」,效果適得其反,令置業者望樓興嘆,換樓者亦力不從心。樓價脫韁主因是新盤與二手市場主客易位,既非賣家主導,亦非買家主導,而是發展商主導,令其可針對市場購買力,在價與斗之間翻雲覆雨。近年新盤「納米樓」佔比高達兩成,呎價節節上升更是市場扭曲另一明證。發展商以貨就價,影響二手市場業主開盤,也影響政府居屋折扣定價,連鎖反應甚大。
新政府借鑑多年前「夾心階層居屋」概念,計劃推出「首次置業房屋」或「首置上車盤」紓困,填補公私營房屋之間的空隙,立意本善。雖然詳情有待公布,但萬變不離其宗,有優惠便有限制,資助愈優厚,則換樓愈吃力,便愈不願意放棄,令爬升階梯名存實亡,而爬升則愈吃力。有人提議與市價脫鈎,以建築成本定價而非折扣發售,有如公屋租金以居民收入為基準。此提議與早年「租者置其屋」出售公屋計劃如出一轍,有違原意。資助置業是政府與業主共同擁有業權,「租者置其屋」乃政府保留地權,業主購買居住權,概念截然不同,不可相提並論。
首期限制市民選擇
其實,資助置業有先天缺陷,業主脫離資助行列不易。新加坡分隔公營與私營房屋,合資格公民可租住或購置公屋,終身受惠而間有換樓者多,轉場私樓放棄權利者少。新加坡公營房屋遍布全城,大小規格俱備,迎合人生不同階段不同需求,自成市場,交投活躍流轉高。香港早前曾試推動二手(轉讓)居屋市場,以非公屋住戶(白表申請者)作試點(所謂「白居二」),便是借鑑新加坡,但設想不周,結果無疾而終。最大詬病是未有暫緩「補地價」(購入政府業權)自由轉讓安排,令二手居屋開價高於補足地價者,輿論責難措施抬高樓價,政府其實啞子吃黃連,原因是開價包含出讓補地價權,經辦的官僚未悉箇中奧妙乃無從答辯。
言歸首置上車盤,假設折扣是市價四成,首期10%,餘款90%按揭,有政府擔保。再假設樓價以實用面積計每平方呎20000元,按揭年息2.5%,貸款期360個月;買家月入25000元,半數用於供樓還款,可購置面積約293平方呎單位。在私營房屋購置相若面積單位,首期四成,需月入28122元。表面上,月入與供款分別不大,內裏卻另有乾坤。
其實,首置上車盤首期是市值46%(40% + 60% ×0.9),其中40%是政府墊支,其餘6%由業主繳付,所以供款接近。不過,正常按揭首期是30%,則需月入32890元之多,即使每年實質加薪4%,置業仍要推遲8年始圓夢。附【表】比較正常按揭與首置上車盤現金流。
據過往經驗,業主平均相隔8年換樓,不外生兒育女、升職加薪、轉換環境等實際需要,故首置上車盤得失利弊繫於往後換樓轉車。假設月入和樓價均以固定價格作準,8年(96個月)後月入增至32898元,半數用於供樓還款。若按揭年息年期不變,只能換購私營房屋相同面積單位,或首置上車盤面積385平方呎單位,或居屋面積330平方呎單位。
不過,礙於首期限制,只有首置和居屋兩個選擇,因為私營房屋首期三成是178.4萬元,而放售原物業,只可套現97.9萬元(其中本金回籠62.7萬元,首期回籠35.2萬元),相差幾半。首置和居屋皆有政府資助,首期是折扣後一成,只需46.3萬元。
以同樣假設推算,在私營房屋購置相若面積297呎單位,首期三成,8年後月入增至45024元,可換購面積407呎單位。放售原物業可套現261萬元(其中本金回籠82.56萬元,首期回籠178.4萬元),足夠支付新樓首期244.2萬元有餘。真實案例:醫生情侶畢業後結婚,省吃儉用儲蓄首期置業,幾年後趁市勢回穩,購入二手千呎單位,五成按揭圓夢,生兒育女,先苦後甜。
公私房屋各有階梯
以上推算假設樓價固定,而薪酬有實質增長,但分析並無脫離現實,因為樓價起落同樣影響原有和換購物業,首期和本金回籠始終關鍵。私營物業自住也是投資,舊樓換新樓賺租更賺價,即是首期和本金回籠增值,有助轉換心儀物業。資助置業有折扣補貼,無怪首期低上車易,但賺租不賺價,日後轉車倍加吃力。其實再過8年,雙方換樓能力差距更大,首置上車者難再回頭。
置業階梯是政治理想,現實需兩大條件配合:一、換樓鏈有效發揮;二、二手市場具效率。公營私營房屋,各有階梯,也各有障礙。公營房屋換樓鏈有資格限制,不過轉手市場欠效率,主要障礙是居屋「補地價」機制,業主多不願割愛,即使借貸補地價也寧可自由轉讓,置業階梯形同虛設。私營房屋5年來備受辣招困擾,打斷換樓鏈,癱瘓二手市場,上進階梯受窒礙。
正本清源,重整置業階梯關鍵,是置業按揭正常化,恢復換樓鏈重拾市場活力。增設資助置業種類日多,其實反添煩添亂,皆因資助愈多,吸引力愈大則換樓愈難,轉私營房屋更難。新加坡能青出於藍,是公營房屋市場化,與私營房屋市場並存,建立雙軌置業階梯,解決內部矛盾。此乃香港可借鑑之處。
總結而言,房屋屬不動產,若欠流轉則無從釋放經濟價值,窒礙繁榮。首置上車盤建議,無助拆解物業市場困局。撇開長期策略繼續覓地建屋不談,短期撥亂反正之道是按部就班撤銷辣招,恢復換樓鏈,活化二手市場與效率。只有這樣樓市困局才不攻自破。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