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民選議員、一地兩檢、任命極具爭議之人執掌教育副局、一批一批社運青年被連番清算入獄……除了連月來上述連串黑暗事件外,興德學校管治敗壞一案亦同樣引起各界關注,尤幸事件隨着該位疑似好吃西餅的校長最終被罷免而初見曙光,讓近期深鎖的愁眉稍見一刻放寬。作為近年被揭發的其中一件最為嚴重的教育界醜聞,興德學校風波背後帶出的訊息複雜而且深遠,值得教育界各持份者警醒與自思:
校長猶如「土皇帝」
2000年教改下,本地學校受惠於《校本條例》的修訂,透過法團校董會的設立,迅即從財政運用以至人事任免上獲得解放大量權力,經營學校。然而與此同時,校政透明開放的風氣卻沒有足夠土壤及時間建立,結果造就不少學校校長藉着時機,藉着老師及非以教育作為本行的辦學團體校董對教育政策及相關條例的不熟悉,以及校董對校園生態環境的實際狀況缺乏充分的掌握,以為校長聲音等如代言學校的聲音,欺上瞞下,隻手遮天,恃權橫行,成為一個一個猶如「山寨王」、「土皇帝」般的存在;
另一個容易導致「土皇帝」出現的原因,在於政府過去長年忽略對教育資源的投放,漠視教師編制及班師比失衡的問題,令部分學校得以不斷透過進行「蘿蔔遊戲」,以一紙續約或常額編制作為主宰教師去留的利器,令不少老師為保飯碗而被逼噤聲(而更甚的是有部分會主動依附權柄一方),最終引致這份以校本管理作為良好意願下解放的權力變質,淪為利慾薰心之下被私用的公器;
興德事件對本地學校管理的手法以至權力的運用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尤其是管理層應當時刻慎思權力應用的過程中,出發點以及運作的手段方式是否合乎道德正當、是否以孩子的福祉作為依歸,以及是否充分考量各持份者(包括老師及家長)的需要,當中尤以「運作手段」更為重要(透過不擇手段去實踐所謂「良好意願」,最終走火入魔的例子比比皆是);
平衡政府和學校管理層
是次事件得以揭露,最終公道得以申張,很大程度上有賴部分校內教師勇敢地冒着「滋事份子」的標籤以至丟失飯碗的風險,挺身而出求救所致。所有教育持份者,以至整個社會,務必要明白「發聲」絕不等如「搞事」,也不要輕易地將「敵我矛盾」思維加諸在發聲求援的人士身上 ——更多時候,此類情況往往是一個良好的契機,考驗權柄一方是否具備足夠的智慧以及胸襟量度,傾聽不同光譜以至相左意見;當然,發聲一方也需提防「英雄主義」作祟,以免變質成為意氣之爭,互相攻訐的另一個鐘擺極端;
興德之災難,最終需要由教育局這個「強力部門」增派多位校董加入校董會,才能開展調查及罷免問題人士而暫時平息。從結果而言,當然暫時不失為一個良好收場,然而同時亦衍生了三項未來需要檢討及關注的課題:一,學校管理問題由不斷惡化以至終於「爆煲」,歷時長達六年,與教育局藉着「校本管理」的變相不作為有頗大關係,引致劣質的校政管治出現,最終讓學生受害,因此,政府務必以是次是件作為開端,檢視實行至今已逾12年的校本管理制度是否有效保障學校權力得以恰當地運用;二,也需謹慎地留意政府會否藉着興德事件,對學校的權力大幅收編監控,令學校失去應有自主而形成另一個不幸的鐘擺極端;三,也應着手提升各持份者,包括校董及前線老師對《教育條例》與《資助則例》等,涉及學校運作管理及教師權益的制度條文瞭解及認識,方能有助平衡政府或學校管理層任何一方權力過大造成的流弊。
總結
興德風波終於稍息,不少人額手稱慶,以為是次事件份屬個別極端例子。事實上,不論是筆者於教師工會服務期間,瞭解及接觸求助個案的經驗,還是對於此刻正在閱讀鄙文的一眾前線「行家」而言,我們深明白到興德風波僅屬芸芸眾多學校管理不善,漠視前線同仝合理權益的案例的冰山一角。
另一方面,這亦引發另一個值得探究的疑問:從學校自身的角度而言,類似興德學校的亂局是否必然無可避免?筆者的看法是否定的(甚至假如興德學校管理層當初能夠放下身段,認真看待過學校發生的各種異象的話,理應不至於闖下今日的彌天大禍),但前提是管理層以至前線老師要對自身及彼此扮演的持份角色及權利要有更加成熟的自我覺察 — 始終,教育這個行業在本質上有着較為溫和的價值傾向,同時在過去十幾年教改失道之下,教師的生存環境愈見惡劣,令到不少同仁即使面對不公卻只能選擇忍辱噤聲;在此情況之下,最後選擇發聲的人,都是需要頂着各種包括背負「搞事份子」的罵名以及被秋後算帳的憂慮等巨大包袱以及沉重代價,挺身而出,而動機往只是卑微的希望為前線老師以及學生爭取較為健康的生態環境,以至可貴的希望將一些出現危機的發展方向及早逆轉。
因此,對於管理層而言,以敵我誅心還是海納百川的心態處理這些呼聲,是關鍵之一;至於前線老師,一來需要對個人的職業保障以至權益要有更加深入的認識,二來作為容易身處下風的前線持份者,可以的話,有事時盡量互相照顧以及支援,皆因「權益」是眾人之事,切勿隔岸觀火,置身度外,甚至對挺身而出的人輕易批判。無論如何,「是他也是你和我」,興德一案帶出的教訓,對所有教育持份者而言,絕對是一次重要的提醒。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