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福局長親商

行政機構及主其事者應政治中立,最關鍵處是至少不偏向既得利益集團。

中國變、世界變,香港怎可不變?不變是既得利益者的心願。但他們可以抗拒大局的變化來維護既得利益嗎?既得利益不是出自什麼英明智慧,而是時勢製造出來。

香港既得利益必要變

以香港為例,在中英談判之前,既得利益是依附在殖民地制度之下,受益者以洋人和買辦為主,主要是英商。中英談判回歸便是英商撤退之時,但部分殖民地體制轉變,於是華商(主要是房地產的四大家族等)便被扶植來替補英商撤走的空缺。在回歸過渡期裏,中國也樂於見到華商的冒起,也同時扶植在內地投資的港商。

回歸的20年,應該是華商與港商發展的黃金時期,但也由此而暴露這種殖民地過渡期的不足——不停過渡卻沒有實質的轉變,且過渡被引導至港獨的方向。因此,習近平在內地的大變革,也必然伸延至香港,怎可容許華商港商以金融房地產來把積累下來的資源和廣大人民的利益搾乾,最後丟下一個政治大危機來給中央政府面對?

現時的挑戰不僅只是去殖民地化的補課,更重要的是怎樣建立與內地有差別,也可互相合作和競爭,但主要是為香港大多數人民安居樂業,並可繼續進步發展的體制。

香港不能成為大商家(華商、港商或內地紅色資本家)的「封邑」,更不能成為中國復興過程中,被衰落的帝國主義列強用以攻擊中國的基地。一國兩制首先是一國,兩制是人民的兩制,不是奴役人民的新瓶舊酒。香港的既得利益必須要變!

羅致光語論奇怪

新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竟然公開說,香港的勞工政策事務過於偏重勞工,令人匪夷所思。稍為認識香港的勞工政策,當可發覺香港遠遠落後於發達社會。香港有發達社會的繁榮富裕,但貧富懸殊卻極為嚴重,許多人無法分享社會的富裕,長者普遍貧困更是富裕社會的羞恥。香港的社會政策、勞工政策怎樣偏向勞工階層呢?

羅致光年紀也不小,經歷過殖民地時代,也應看到殖民地勞工政策的發展,一直為資本所反對,只是殖民地政府為保社會穩定,才主動推行有限的勞工保障政策,一如其公屋政策。香港回歸後,在前殖民地官僚主政之下,特區政府也失去殖民地政府在勞工保障方面的有限主動性。要說港人高度自治,若絕大多數的勞工不能在自治之下推動政府政策來作保障,這樣的自治,不過是資本自治而已!羅致光出身社福界,應理解明白香港的貧富懸殊,而貧富懸殊中又多是勞工福利問題,否則便不會有在職貧困的現象。或許近年社福界由於政府推行一筆過撥款制,造成管理層濫權自肥的傾向。羅致光應屬社福界的管理層,而不是基層社工,便已是政府官僚建制的一部分。他參與幾年前市區重建局的檢討研究,其後市區重建局向地產商角色轉變,或許也有他的貢獻。這樣背景的人,說勞工政策過於偏重勞工,便不令人奇怪了。

行政機構及主其事者應政治中立,最關鍵處是至少不偏向既得利益集團,否則,這是另一種官商勾結。

原刊於《東方日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