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出版首部中文著作《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進了史丹福》後,陳美齡最近又出版了《40個教育提案——把快樂帶回給香港學生》,作為送給香港人的禮物,回報她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新書剛面世,在記者發布會上被記者追問會否出任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教育局局長,她不置可否的回應引發傳媒的想像空間,令全城都在談論她很大機會出任局長。新聞報道後筆者剛好有機會專訪她,馬上作出澄清,不久後她再向傳媒表示無意出任局長。這則新聞之所以反應熱烈,反映出大家十分關心香港教育的未來,對新任局長有期待。
一般人只知道陳美齡是著名歌星,在香港成名後往日本發展,家庭事業都美滿,近年把精力放在教育上。她能夠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毅然帶着孩子到史丹福念教育博士,需有過人的意志與魄力。史丹福大學的教育學院全美數一數二,教研出色。她也教子有方,三個兒子都能考入這所全美國最難進的大學念本科,絕非僥倖,難怪去年出版的新書大受家長歡迎,不斷加印,成為暢銷書。之後她再接再厲,花了半年時間研究香港教育問題,既閱讀大量文獻,也向多位業界人士取經,寫成她的《40個教育提案》。此書涵蓋的範圍很廣,從學前到專上教育都有涉獵,本文集中談談她對專上教育的改革建議。
愉快學習從收生起
陳美齡認為,18歲這個階段的年輕人能力和目標各異,「多元選擇可成就學生健康快樂的人生,亦有利整體社會的發展。若學生只是爲一紙文憑而入讀大學,他們便無法感受學習的樂趣,畢業後亦會感到失望」。經過多年的討論,香港政府決定推行六年中學、四年大學的制度,與全世界主流制度接軌,2012年正式實施。當年我念中學時是英式的五年制,畢業時參加全港會考,達10萬人。成績達標的可以升讀大學預科,當年只有兩家大學,港大行英式三年制,中大行美式四年制,設兩年制港大預科,參加高級程度(Advanced Level)會考和一年制中大預科,參加高等程度(Higher Level)會考,不少學生兩年參加三個會考,壓力可想而知。當年爲了擠進大學的窄門,我四年考了五次公開試,吃盡苦頭。為了統一學制,政府90年代逼中大改為三年制,預科統一爲兩年制。到21世紀再改革中學課程爲六年制,學生只需要考一個中學文憑考試(DSE),2012年政府資助的八家大學正式行四年制。
扼殺學生發展空間
經過數年的推行,政府原意希望DSE可以減少過去頻密公開試的壓力,中學與大學課程有更好的銜接;多家大學重新編排課程,讓學生有更全面的培養。然而,幾年下來,DSE的設計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必修的中文科幾年前成為「死亡之科」,讓補習社其門如市,操練成風。另一門通識科範圍龐雜,資料缺乏,令老師難教,學生難學,原意培養學生慎思明辨的critical thinking變成了批判性思考,沾染了只懂批判,不識思考的惡習,而社交媒體的方便更助長了這股歪風。四門必修科之外另選兩三門的選修科,學生往往取易不取難,傳統的科目如化學、物理、高數、中西文學、中西歷史等乏人問津,令各大學的文理工學院出現收生不足的情況,最近連港大也要取消天文、數學的主修,似乎只是冰山一角,其他院校相信會面對同樣問題。本欄早前曾談及徐立之教授發表的有關STEM教育調查報告的憂慮,與此息息相關。
在陳美齡的新書中,第29個提案是檢討DSE,佔了最多的篇幅,反映她對香港教育愛之深,責之切,她批評「為DSE考試操練成為整個制度的唯一目標!學生的整體發展、職業培訓和大學學前教育都全被忽視。」陳美齡在香港接受基礎教育,之後在加拿大、美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培訓,熟悉日本的教育制度,因此她具有國際視野,對各國的考試模式和大學收生制度如數家珍。香港除了DSE的考核模式出了問題之外,沿用已久的大學聯合招生(JUPAS)系統在陳美齡眼中也不理想,是「單一和片面的配對機制,對實現成功的全面教育一點也沒有幫助」。
學生「跳船」失信心
我十分贊同陳博士的觀察,目前的聯招制度有很多不足之處,當DSE成績公布了不久,學生要在很短的時間內作出決定,方便院校的管理層,學生往往容易選錯學科。我曾經聽過幾名念電子工程的學生,分享他們一年級升二年級時同學集體「跳船」的經歷,盡早轉系的建議竟然是來自他們的高年級師兄,相信每年各院校選科錯配的情況很普遍。我比較欣賞英美的大學重視中學成績、特殊經歷及個人陳述等做法,香港的聯招制度需要大幅修改,讓大學與申請學生的配對做得更理想,不必出現一些較冷門學科門堪羅雀的局面,而熱門科目離不開醫學、商學及法律,過於職業導向。
陳美齡建議把DSE變成大學入學試,而不再是高中畢業試,不必所有高中生都要應考,只作為他們其中一個選擇。這個大動筋骨的改革,要看看新任教育局局長有沒有這種魄力。無論如何,為了莘莘學子的未來,改革DSE看來是勢在必行。
原刊於《明報月刊》2016年6月號,本社獲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