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學習,但不喜歡考試,求學的八成時間在逃避考試,包括在老師面前扮乖,但效果不太好。不喜歡考試是我的理性選擇,因為花太多時間溫書考試會減少我的課外閱讀,又令我情緒低落,左度右度後只好放棄成為一個考試出色的學生;但為了升班只好虛與委蛇,我從20班的中一生,搶位升到只有兩班的中五,靠的就是緊緊及格。好彩我沒有虎爸虎媽在後面監視,到浸會大專是啱啱好,一路啱啱好主義,讓我50歲讀EMBA,再而DBA。我也從小鼓勵大仔,應付考試,不必當真,閱讀思考則分秒必爭,所以他大學電影專業的學分剛足夠,我就勸他修社會科學,什麼都可缺,不能缺乏觀點角度。
難扮作中立 須放下舊我
就在進行《貧窮富爸爸》電影的後期過程中,我突然想起自己在六個月前曾經有修讀調解課程的計劃,目的是學習新事物,為自己及新劇本新角色創造空間。我對一切自己不熟悉的事物都有種羨慕的心志,不分高低,我都會欣賞。
調解員是新興行業,司法機構眼見訴訟案件日多,尤其有某種人有理沒理打官司,於是在民事訴訟中規定先進行調解,由調解員以中立不偏袒的態度,在保密原則下讓雙方討論、溝通、收窄分歧,達至你讓一步我讓一步,然後各得其所,省錢,而且有機會修補關係。所以不經調解而直接上法庭,輸方有可能被法官作懲罰性賠償。
調解員的中立、不偏不倚是一種角色扮演,因為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觀點,都容易論斷事物。我開始的時候以為扮演角色對我來說是輕而易舉,誰知上了三天課,自己進入角色扮演一名調解員的時候,錯漏百出,忘了撰寫議題,明明是調解員,一開始卻以半靠嚇的手法,好像律師把自己的觀點放到別人嘴上。一名資深女教練在旁邊看着我的所作所為,以溫文婉轉的語調指出我的問題。我這種事事有意見,時常要說服別人的導演本質,要當調解員真的要進入角色,把舊我放棄,課程上了一半,就覺得這門工作非常有意義而且也很有挑戰性,把互相敵視的人放在同一桌上討論,引導他們拋下成見、矛盾甚至憎恨,形成共識,何其艱難。
現實中缺席的調解員
於是我把所學的套於今天香港的政治環境,雙方都覺得自己沒錯,如果我要當一名調解員,該如何做?我的政治立場放在哪裏?就這樣質問自己,我立時變得心平氣和,似乎現在多的是觀點,缺乏的是調解員,如果不肯坐到談判桌上,多好的調解員也是枉然。
學習不外乎生活
家庭如是,職場如是,調解員的基本訓練就是進入中立的角色,以解構劇本的方法一層一層把矛盾解開,有如編劇組織對白,讓甲乙雙方自己用嘴巴讀出來,成為他們和解的基礎。
我把自己的學習寫下來和家長分享,希望大家明白學習是一種態度,也是生活,不在課堂中,也不在試題裏,不要把那些能文能武,記憶力強兼英俊瀟灑的學生作標準,他們不屬我們的朋友,羨慕別人中頭彩,不如慶幸自己沒有發生意外更有意義。
我心態仍然年輕,奇連伊士活是我的偶像,84歲了,剛剛拍完了一齣新電影,這才叫活到老學到老。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