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教育局公佈最新國際學校收生統計,在51間國際學校中,有15間收錄本地學生數目多於政府規定的三成上限。當中本地生佔30至36%的六間,40至48%的五間,55至57%的兩間,更有另兩間是本地生佔七成以上的,令人質疑國際學校的定義。究竟國際學校學位是否已經飽和,這些學校未能吸引到持外國護照的學生,因此要和一般政府資助、直資以至私立學校競逐本地學生?同時,國際學校超收了這麼多本地生,對非國際學校有什麼衝擊?政府明知其犯規收生,曾採取過什麼制裁行動?日後又會施加什麼罰則?諸如此類問題,簡直是疑霧團團。
明知故犯的原因
打着國際學校(International School)名稱的中小學,政府以前規定是必須取錄五成國際生,至2009年,當局鑑於外籍人士需求學位甚殷,因此提高國際學校取錄國際生的上限至70%,又因為個別地區學位嚴重過剩,教育局對個別國際學校收生比例有更嚴格的要求,如位於大埔的新辦國際學校,政府把本地生教額收緊至20%。
其實國際學校也分為兩大類,其一是純粹私立,其二是由政府撥地/校舍,供辦學團體競逐,須以非牟利形式營運的。但無論是那一類,都有收生比例的規劃。政府會把此規限列於學校營辦的條款內,是有法律效力的。
那為何這些國際學校有法不依,明知故犯?筆者認為主要是近年升學人口下降,而同一時間,國際學校卻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其增加的趨勢仍方興未艾,因此,外籍生已不愁找不到心儀的國際學校學位,而可能吸引力稍遜的國際學校,不得不向本地學生招手,而當中私立國際學校更因為成本高而缺乏政府資助,更加需要填滿學額。當然,辦學者亦在測試政府的底線,假若突破那規定的學位數目而仍沒有相應罰則的話,那麼例外便可成為常規了!
嚴重影響本地學校
國際中小學取錄本地生人數,由六年前的4181人,大幅上升到今年的7713人,增幅達八成半,令本地生佔國際學校學生人數整體的兩成以上,而此消彼長,此六年正是中小學升學人口銳減的時期,即以該15間超收本地生學校而言,超收了1000名學生,即本地學校的30班(每班32人計)或41班(每班25人計,此為縮班底線)不等。那若果我們說一些學校因辦學不善而須縮班,倒不如說這些學校部份學生被「人為地」、「犯規的」情況下而被奪走,因此面對困境!
令人摸不着頭腦的是,那些口口聲聲要為本地中小學發聲,常提出要正視學校縮班,教師失業等議題的教育團體,竟然對此不公現象視若無睹,不發一言。
令筆者更擔心的是,國際學校增加的趨勢似不可遏止。年初某跨國集團以六億元購下某私校舊校舍作國際學校,近期某英國品牌學校鬧出校舍未獲批已偷步收生之事,而某國際學校擬以屋苑商場辦學,受到居民反對等等;如果政府對國際學校諸種行徑仍是聽之任之的話,相信違規犯例情況會陸續而來,對遵守規矩的本地學校,更是大大的不公平。林太上場,重視教育,能不對此重視,而認真規管嗎?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