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三四線大學困境

美國的家長和學生,已經警覺到沒有一張大學畢業文憑,就很難有前途。

周前提到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發表了PISA第三卷報告。裏面首次提出除了「學術技能」(意指PISA量度的語文、數學、科學等可以書面測量的能力),學生的生活處境與生活滿意度,比較集中的是學生的憂慮,尤其是對於學業的憂慮。

恰好收到美國Aspen機構發來的一份報告,題目是〈Practice what you Teach: Connecting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learning in schools〉。報告的內容,是讓教師更多地明白學生經歷的課程,把課程成為專業發展的框架;實質上是呼籲和倡議教師把專業發展的焦點,放在改進教學法上面。大概有3點:創造有利於學習的環境,因應學生的需求,不斷改進教學法。報告書的要旨,是希望把教師的學習,結合到學生的學習;這在香港也許是不言而喻的常規,在美國卻並非人人明白的道理。報告並且向學區的負責人提出簡要的建議,如何把學區轉化為專業學習的地方。

升學就業 成為目標

這本來是不錯的一份報告,因為近年來美國到處說要提升教師,但是教師的改進方向和內容,卻甚少人提及;於是教師的提高,沒有了內涵,於是被扭曲為提高學生的測驗分數。

Aspen結構近年比較多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是非常可喜的事。年前筆者參加Aspen機構的一次工作坊,集中了十多位對教師專業發展有經驗的教育工作者,研究有關政策。當然,類似的報告每年都會有很多份,能夠受到注意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不過,這次報告的發表,主持人的簡介,卻不得不引起筆者的注意。主持人開宗明義地說:「近年幾乎每一個州都採取升學準備(college-ready)和就業準備(career-ready)的學業標準,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要求;而這種改變也對教材和更具適應性的先進的教學法。……」等等。

教育的目的,就是說升學與就業嗎?中學生為了升入大學,大學是為了就業?再加上幼兒園教育的school-ready。豈非一條龍就是為了升學與就業?如此下去,美國的教育將會走向何處?

立即就教於美國的資深教育工作者,卻原來他們也抱着同樣的擔心。一位美國朋友說:「你說到點子上了!」卻引發了另外一連串的問題。

概括來說,他們覺得美國的家長和學生,已經警覺到沒有一張大學畢業文憑,就很難有前途。即使進了大學,也不保證年輕人可以支撐自己的生活。因此不只要進大學,而且要爭取進最好的大學;入學競爭的激烈性,堪稱空前。

家長和學生的這種普遍想法,其背景是美國的高中(high-school,各州的界定略有出入),40%學生無法完成而要中途輟學。因此,很多人以為美國遍地大學生,其實這種情形近年正在急速改變。而輟學的學生中,又以拉丁裔佔多,於是形成了社會分化的惡性循環。

很多從美國回來的朋友,常常告訴筆者,美國的學校其實很不錯;還以他們子女的經歷來說明。的確,美國有很好學校,除了少數的私立名校外,在比較富裕的校區,尤其是近郊的住區,可以有很多有理想、有辦法、有創意的學校。

但是,在大多數的中下家庭聚居的校區,尤其是大城市的貧民區,許多學校都在掙扎。美國的學校由地方財政支撐,社會上的貧富懸殊,就變成了校區懸殊的基本原因。

特朗普上台,委任的教育部長是沒有教育經驗,但是極力支持Charter School的Betsy DeVos。Charter School是用合約(charter)模式,以政府資助換取學校業績,在美國毀譽參半,也與各地實施的模式很有關係。不過一般認為,DeVos的委任,是特朗普迷信市場,結果必然是加劇校區之間的懸殊分化。

學生負債 惡性循環

那是中學,大學出現的卻是另外一種情況。上述的入學競爭,使得具有競爭能力的大學,可以不斷地提高學費;加費的幅度,遠遠超過通脹率。怪不得美國的輿論,經常拿大學加費作議題。據統計,美國的大學生,離開大學的時候,平均每人負債35000美元;也就是說很多學生的負債遠超此數。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負債離開大學的,很多並沒有畢業;GPA不夠分數的比比皆是。因此,他們沒有得到大學畢業的學歷,得到的是高築的債台。而由於沒有學歷,也找不到高薪的就業機會,於是惡性循環。

許多20、30歲的大學畢業生,他們的工資甚至不夠償還讀大學積下來的債項,因此無法奢望可以買到一套住宅。甚至有報道,有70多歲的人,至今尚未能夠償還大學時期欠下的債項。有經濟學家認為,經濟衰退復甦緩慢,其中一個原因是本來是形成消費因素的個人收入,相當一部分用來支付大學債項了。

我的美國朋友中,有些比較悲觀。他們說:大學於是被看成是職業訓練所。年輕人選擇名校,希望這樣的投資,可以賺回足以支付債項的收入。而愈來愈多的大學,他們的招生手法,愈來愈着重畢業生收入與職位的宣傳。不少大學大幅度增加招生辦公室的人手,而且把招生辦搬到校園顯眼的位置。

博雅類的人文學科不斷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針對狹隘技能的、職業訓練味道的專業。而眾所周知,美國社會一直看不起職業教育,僅有的職業學校也要求學生有不錯的語文及數學基礎。進不了大學的中學畢業生,也一樣進不了職業學校。

次級大學 困境重重

這是筆者想起,去年暑假,美國一所頗有名氣的大學,舉辦了一個高等教育暑期班,裏面有各類大學的領導人物。其中有數位處於第三、四線小型大學的校長、副校長,就有點嘆息。他們喊苦的是財政情況,由於競爭,學生不夠;而學生又負擔不起大學的學費,且學校不屬於名校,因此獲得社會捐贈的機會也很少,於是學校要自己掏腰包拿出助學金。學校的經濟就形成了惡性循環。當時聽了已經覺得意外,現在放在把大環境的變化裏,這樣的大學一定不少,就有點觸目驚心。

看來,美國的大學正在急劇分化,對於整體的美國高等教育,不能說沒有影響。現在才有點明白,特朗普上台除了要築圍牆阻止墨西哥非法移民之外,種種教育政策的改變,也引起民間頗大的反對。

其中一項是停止讓非法移民(主要是墨西哥)進入大學就讀,對於一些三、四線的大學,這做法無疑是雪上加霜。這些學生,稱為「undocumented students」,4年前立例,入了學的學生,可以合法居留;以目前估計,這樣的學生,估計全國有75萬人。

過去,有數次要限制中國留學生入境,對於一些即使是二線的大學,也是一種打擊,因為他們的研究生,中國學生是主要生源(不過近年也多了印度學生)。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程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