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核心問題的共識

假若最終當選的特首亦認同「人才培育」是教育的核心問題,日後仍要花很大力氣去帶領社會取得共識;自世紀初燃起的教育改革迄今,幾乎20年的經過就已說明,這個共識仍未廣被接受。
特首選舉已進入最熾熱的階段,雖說只是一個千多人有票的「小圈子選舉」,幾百萬香港人卻當作自己手上有選票那般的投入!也是一件好事,起碼多了人關心公共事務和社會現況。
在提名期前已表示有意角逐的幾位參選人,除了房屋和民生議題外,都表示將會把教育事務加入政綱內,甚至成為重點。撰稿時部份參選人的政綱確是比現屆政府更為關注教育,對此也會有點雀躍。事實上,二次大戰以後任何國家地區的民主選戰中,對內事務中鮮有不理教育的,畢竟教育策略是關係到地區發展和以後幾十年社會命脈的一個重大項目。

教育議題難有共識

 現況中教育界選委幾乎是一面倒傾向單一陣營。在基礎教育範疇尤為顯著,全部有票者均來自同一團體,可算是小圈子選舉之下的另一層小圈子;對比於教育界內山頭林立的意見光譜,究竟這批選委能夠代表到的寬廣程度算是幾多呢?相信在公開場合與教育有關的討論,最終未必可以影響到這批選委的投票意向!如前所述為了表示對特首選舉有所關心,近一個月來社會上仍是有些相對理性的探討。
在一篇由教育統籌委員會前委員戴希立撰寫的文章內,他提出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人才培育」;香港未來的競爭力繫於人才的多寡和質素(註)。這觀點與特區成立之初推動教育改革時倡議的教育目標可算是一脈相承。筆者作為教育界一份子,對此當然不會反對;尤其是當中提及,要搞好學生培育就要提升培育者的專業質素和釋放他們的能量。不過,筆者卻懷疑社會上有幾多人是真正認同這種看法!
雖然社會上超過大半人口都算是教育的持分者,除教育人員和學生外,大多數成年人都是或者曾是家長、工作人口都是學校教育的產出(校友)、資本家或機構管理人就是教育產出的下把。因此,人人都有談教育的位置和角度。但要認真地探討教育本質、教育規劃與社會發展、落實教育程序等偏向教育專業議題時,這些人又可有必需的的知識和資歷呢?在發表教育意見時,亦難以抽離個人本身或所屬範疇的利益。從事教育的專業人員或會顧及學生利益,而相關官員制訂政策時則要顧及社會發展和平衡。換言之,討論教育的核心問題時,必然存有很大分岐;這是個難有共識的議題。
假若最終當選的特首亦認同「人才培育」是教育的核心問題,日後仍要花很大力氣去帶領社會取得共識;自世紀初燃起的教育改革迄今,幾乎20年的經過就已說明,這個共識仍未廣被接受。
特區自成立以來投入教育的資源不可謂少,至少比港英年代多了很多;但社會對教育界的尊重卻是每下愈況。若認同培育者的重要性,起碼社會應有較濃厚的尊師重道的文化才是;可是當前所見,很多時帶頭貶低教師或學校的就包括了個別傳媒、中產家長、某些專業人士,甚至教育界本身的個別人士!
最後連所謂要培育的「人才」是甚麼,也許都難有共識!某次與勞福局前局長張建宗聊到香港未來最需要的人才,那是ABC:分別代表了航空(包括物流運輸)、建築和建造、護理(尤其是照顧老人)三大範疇的從業員;那是針對本地經濟和人口的中長期發展預測而來的。當時談及這些人才的來源時,都認為很大部份是來自所謂第三組別的學生!可是社會人士,有幾多人會如是想呢?提起人才,人們會想及三師、環球金融或網絡精英;這些都是寶貴的人才,但所需的數目不會很多,反而上述的ABC從業員才大量需求。
搞好香港的教育,實在需要有個理性思辯的空間達成共識;人材之於香港,就是競爭力,也是未來生存的命脈。
註:戴希立。《人才培育是教育的核心問題》。明報。2017年2月1日。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