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中國文化泛言(增訂版)》(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我們作為現代的一個人,既有很沉痛的悲慘遭遇,也有難逢難遇的幸運;使我們生當歷史文化空前巨變的潮流中,身當其衝地要負起開繼的責任。但是目前所遭遇的種種危難,除了個人身受其苦以外,並不足可怕。眼見我們歷史傳統的文化思想快要滅絕了,那才是值得震驚和悲哀的事!自從五四運動的先後時期,先我們一輩而老去了的青年們,為了尋求救國之路,不惜削足適履,大喊其打倒孔家店。雖然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有些人到了晚年,轉而講述儒家的思想,重新提倡孔孟之學,用求內心的悔意,可是已形成了的風氣,大有排山倒海之勢,根本已無能為力了!
打倒孔家店不無道理
其實,孔家店在40年前的那個時代,是否應該打倒,平心而論,實在很有問題,也不能盡將責任推向那些大打出手的人物。原因是孔家店開得太久了,經過2000多年的陳腐爛敗,許多好東西,都被前古那些店員們弄得霉爛不堪,還要硬說它是好東西,叫大家買來吃,這也是很不合理的事。可是在我們的文化裏,原有悠久歷史性的老牌寶號,要把它洗刷革新一番,本是應該的事,若隨便把它打倒,那就萬不可以。這是什麼原因呢?我有一個簡單的譬喻:我們那個老牌寶號的孔家店,他向來是出售米麥五谷等的糧食店,除非你成了仙佛,否則如果我們不吃五谷米糧,就要沒命了!固然面包牛排也一樣可以吃飽,但是它到底太稀鬆,不能長日充飢,而且我們也買不起,甚至不客氣地說,還吃得不太習慣,常常會患消化不良的毛病。至於說時令不對,新谷已經登場,我們要把本店裏的陳霉爛貨倒掉,添買新米,那是絕對可以的事。
因此,就可了解孔家店被人打倒是不無原因的。
第一,所講的義理不對;第二,內容的講法不合科學。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
(一)「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幾千年來,都把它解釋作父母死了,三年以後,還沒有改變父母的舊道路,這樣才叫作孝子。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男盜女娼,他的子女豈不也要實行其舊業三年嗎?
(二)「無友不如己者。」又解釋作交朋友都要交比自己好的,不要交不如自己的人。如果大家都如此,豈不是勢利待人嗎?
其實,幾千年來,大家都把這些話解錯了,把孔子冤枉得太苦了!所以我現在就不怕挨罵,替他講個明白,為孔子申冤。
這些毛病出在哪裏呢?古人和今人一樣,都是把《論語》當作一節一節的格言句讀,沒有看出它是實實在在首尾連貫的關系,而且每篇都不可以分割,每節都不可以肢解。他們的錯誤,都錯在斷章取義,使整個義理支離破碎了。本來20篇《論語》,都已經孔門弟子的悉心編排,都是首尾一貫,條理井然,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因此,大家所講的第二個問題,認為它沒有體系,不合科學分類地編排,也是很大的誤解。
為什麼古人會忽略這一點,一直就誤解內容,錯了2000多年呢?這也有個原因:因為自漢代獨尊儒學以後,士大夫們「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思想,唯一的批發廠家,只有孔家一門,人云亦云,誰也不敢獨具異見,否則,不但紗帽兒戴不上,甚至,被士大夫所指責,被社會所唾棄,乃至把戴紗帽的家伙也會玩掉,所以誰都不敢推翻舊說,為孔子申冤啊!再加上到了明代以後,科舉考試必以《四書》的章句為題,而《四書》的義解,又必宗朱熹的為是。於是先賢有錯,大家就將錯就錯,一直就錯到現在,真是冤上加錯!
現在,我們的看法,不但是20篇《論語》,每篇都條理井然,脈絡一貫,而且20篇的編排,都是首尾呼應,等於一篇天衣無縫的好文章。如果要確切了解我們歷史傳統文化的思想精神,必須先要了解儒家孔孟之學和研究孔子學術思想的體系,然後才能觸類旁通,自然會把它融和起來了。至於內容方面,歷來的講解,錯誤之處,屢見不鮮,也須一一加以明辨清楚,使大家能認識孔子之所以被尊為聖人,的確是有其偉大的道理。如果認為我是大膽得狂妄,居然敢推翻幾千年來的舊說,那我也只好引用孟子說的:「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何況我的發現,也正因為有歷代先賢的啟發,加以力學、思辨和體驗,才敢如此作為,開創新說。
了解儒家思想 忌墨守成規
其次,更要鄭重聲明,我不敢如宋明理學家們的無聊,明明是因佛道兩家的啟發,才對儒學有所發揮,卻為了士大夫社會的地位,反而大罵佛老。我呢?假如這些見解確是對的,事實上,也只是因為我在多年學佛,才悟出其中的道理。因深感世變的可怕,再不重整孔家店,大家精神上遭遇的危難,恐怕還會有更大的悲哀!所以我才講述20年前的一得之見,貢獻於諸位後起之秀。希望大家能秉宋代大儒張橫渠先生的目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今後我們的文化和歷史,承擔起更重大的責任。我既不想入孔廟吃冷豬頭,更不敢自己杜塞學問的根源。
我們要了解傳統文化,首先必須要了解儒家的學術思想。要講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學術。要講孔子的思想學術,必須先要了解《論語》。《論語》是記載孔子的生平講學和弟子們言行的一部書。它雖然像語錄一樣用簡單的文字,記載那些教條式的名言懿行,但都是經過孔門弟子們的悉心編排,自有它的體系條貫的。自唐以後,經過名儒們的圈點,沿習成風,大家便認為《論語》的章節,就是這種支支節節的形式,隨便排列,誰也不敢跳出這傳統的範圍,重新加以注釋,所以就墨守成規,弄得問題叢生了!這種原因,雖然是學者因襲成見,困於師承之所致。但是,最大的責任,還是由於漢、宋諸儒的思想壟斷,以致貽誤至今!
我們傳統的歷史文化,自秦漢統一以後,儒家的學術思想,已經獨尊天下。生當漢代的大儒們,正當經過戰國與秦漢的大變亂之後,文化學術,支離破碎,亟須重加整理。於是漢儒們便極力注重考據、訓詁、疏釋等的工作,這種學術的風氣,就成為漢代儒家學者特有樸實的風格,這就是有名的「漢學」。現在外國人把研究中國文化的學問也統名叫作「漢學」,這是大有問題的,我們自己要把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不同意義分清楚。
唐代儒者的學風,大體還是因襲漢學,對於章句、訓詁、名物等類,更加詳證,但對義理並無特別的創見。到了宋代以後,便有理學家的儒者興起,自謂直承孔孟以後的心傳,大講其心性微妙的義理,這就是宋儒的理學。與漢儒們只講訓詁、疏釋的學問,又別有一番面目。從此儒學從漢學的範疇脫穎而出,一直誤認講義理之學便是儒家的主旨,相沿傳習,直到明代的儒者,仍然守此藩籬而不變。到了明末清初,有幾位儒家學者,對於平時靜坐而談心性的理學,深惡痛絕,認為這是坐致亡國的原因,因此便提倡恢復樸學的路線,但求平實治學而不重玄談,仍然注重考據和訓詁的學問,以整治漢學為標榜,這就是清儒的樸學。
由此可知儒家的孔孟學術,雖然經漢、唐、宋、明、清幾個時代的變動,治學的方法和路線雖有不同,但是尊崇孔孟,不敢離經叛道而加以新說,這是一仍不變的態度。雖然不是完全把它構成為一宗教,但把孔子溫良恭儉讓的生平,塑成為一個威嚴不可侵犯的聖人偶像,致使後生小子,望之卻步,實在大有瞞人眼目之嫌,罪過不淺!所以現代人憤憤然奮起要打倒孔家店,使開創2000多年老店的祖宗,也受牽連之過,豈不太冤枉了嗎?
重新細讀《論語》 擺脫固有章句訓詁
現在我們既要重新估價,再來研究《論語》,首先必須了解幾個前提。
(一)《論語》是孔門弟子們所編記,先賢們幾經考據,認為它大多是出於曾子或有子門人的編纂,這個觀念比較信實而可靠。
(二)但是當孔門弟子編輯此書的時候,對於它的編輯體系,已經經過詳密的研究,所以它的條理次序,都是井然不亂的。
(三)所以此書不但僅為孔子和孔門弟子們當時的言行錄,同時也便是孔子一生開萬世宗師的史料,為漢代史家們編錄孔子歷史資料的淵源。由此可知研究《論語》,也等於直接研究孔子的生平。至於效法先聖,自立立人以至於治平之道,那是當然的本分事。
(四)可是古代書冊是刻記於竹簡上的,所以文字極需簡練。後來發明了紙張筆墨,也是以卷幅抄寫卷起,但因古代的字體屢經變更,所以一抄再抄,訛誤之處,不免有所脫節,因此少數地方,或加重復,或有脫誤,或自增刪,都是難免的事實。
(五)古代相傳的《論語》有三種,即《魯論》二十篇和《齊論》二十二篇,又在孝武帝的時期,傳說魯恭王壞孔子故宅的牆壁,又得古文《論語》。但古文《論語》和《齊論》,到了漢魏之間,都已逐漸失傳,現在所傳誦的《論語》,就是《魯論》二十篇了。
(六)至於《論語》的訓詁注疏,歷漢、唐、宋、明、清諸代,已經有詳實的考據,我們不必在此另做畫蛇添足的工作。至若極言性命心性的微言,自北宋五大儒的興起,也已經有一套完整的努力,我們也不必另創新說,再添枝葉。
最後舉出我們現在所要講的,便是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體驗,擺脫2000餘年的章句訓詁的範圍,重新來確定它章句訓詁的內義。主要的是將經史合參,以《論語》與《春秋》的史跡相融會,看到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社會的紊亂面目,以見孔子確立開創教化的歷史文化思想的精神;再來比照現代世界上的國際間文化潮流,對於自己民族、國家和歷史,確定今後應該要走的路線和方向。因此,若能使一般陷於現代社會心理病態的人們,在我們講的文字言語以外去體會,能夠求得一個解脫的答案,建立一種卓然不拔,矗立於風雨艱危中的人生目的和精神,這便是我所要馨香禱祝的了。
本文選編自南懷瑾先生著的《中國文化泛言(增訂版)》,由東方出版社(簡體)、南懷瑾文化事業公司(繁體)出版,後刊於南懷瑾學術研究會微信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