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身份認同的OK繃

「大人」不可能單方面地傳授「正面」訊息。因為每當認為我們「說教」時,你們就會「轉台」,甚至「熄機」。
封面圖片:回頭一想,初中中史科要不要讀,又如何教,是現在社會上一大議題。
 
編者按:本文曾略作刪減於香港電台第一台2016年12月31日「香港家書」節目中播出,本社獲作者同意原文刊出。
 
Colin:
 
最近你的中史老師打電話給家裏,通知我們你「詐病」缺席了一次測驗。爸媽知道之後當然驚訝,因為你今年升中後,學校生活愉快,沒想到你會逃避測驗。但回心一想,中文、中史從來都是你的「死穴」,中史科「出事」也不能完全算是意料之外。
 
我們平時是希望培養你在學業上的自理能力,沒有補習,頂多是晚上問一句「做晒功課未?」。但今次,除了媽媽和你詳談,為何「逃避可恥,更沒有用」之餘,我也出馬和你一起溫習應付補測。我把教科書拿來一看,完全明白為何你要逃避。
 
我把學校的工作紙也找來看,發覺需要太多史實的記誦,而不是理解與分析。你的「記性」素來並不太好,一下子上到中一,要你記這麼多資料,難怪你萌生逃避的念頭。我唯有督促你多溫習,用腦圖、大事年表等來幫助記憶、從內地網站找來模擬試題複習,再以歷史漫畫作「補充閱讀材料」。最後你信心大增,補測也順利完成。後來中史老師再致電我們,說你悔改態度誠懇,她也相當欣慰,你最後測驗的分數,我們反而沒有談及。
 
爸媽覺得你在中史科碰到的問題,應該不是個別的異例,只是你的反應有點極端而已。課程設計上的缺陷是全港問題,亦不能說是你的老師或學校的過失。爸媽對你測驗零分的懲處,也沒有意見,因為做錯事就必須承受責任是你必須明白的道理。
 
不過,我是唸社會學的,我們行內有一「金句」:「私人煩惱」(Private Troubles) 往往不單是個人問題,而是「公眾議題」(Public Issues)的表徵。我回頭一想,初中中史科要不要讀,又如何教,是現在社會上一大議題。在與你溫習過程中,我想起最近社會上有聲音指我們是中國人,所以一定要讀中史。不知道你在與春秋戰國歷史博鬥當中,會不會有這樣的念頭,但我看到你的苦況,就已曾賭氣地想:「如果做中國人要這樣讀歷史,不如不要做中國人了!」
 
我不知道你是否明白什麼是身份認同,什麼是港獨,但社會上有些人士,每當講到這個問題,都義憤填膺地說,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有毛病,指中史並非必修科,高中通識「教壞」年青人,又或者國民教育做得不夠。
 
我覺得這些說法都有問題。首先,歷史是我中學時代最喜愛的科目,預科曾兼修中、西史,所以非常支持中學生都讀點歷史,包括中史。你的媽媽也是主修歷史,其實也很希望你們幾兄弟能愛上歷史。不過,一方面,我知道絕大部份學校初中其實都有修讀中史,根本無須小題大做。有一成左右的學校中史沒有「獨立成科」,但這些學校都可能有他們的校本特殊情況,好像少數族裔的比例較高等等,實在不能一棒打死。
 
另一方面,從你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到,處理得不好的中史科,對同學們建立身份認同傷害可能更大。高中中史科「乏人問津」,和在初中階段「趕客」有沒有關係?同樣,現在高中的中文科,也弄得非常艱深,甚至成為「死亡之卷」。我不認為教育制度是本土主義的「罪魁禍首」,但真的要「查找不足」,中史和中文科的問題離不開關係,恐怕才是新高中出現後,本港年青人和中華文化連繫減弱眾多因素之一。的確,如果我們的青年人害怕中文,不愛中史,要他們建立中國身份認同,又談何容易?
 
至於通識,你知道我一直參與設計高中通識科課程,也是有話要說。所謂通識科教壞年青人的指控,實在是子虛烏有。我有很多學生都在中學任教通識科,他們告訴我現在的年輕人到了高中,在傳媒或社會事件影響下,或多或少都有點「本土」。說本土思潮,甚至港獨,是通識科所致,可能是太抬舉了該科的影響。
 
有人又說通識課程內容通常會觸及中國的黑暗面,也會對學生有不良影響。不過,現在就算主流媒體己充斥着有關中國的負面消息,通識科的責任就是要在課堂上讓同學同時認識中國表、裏兩面,說明中國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發展中國家,好讓你們面對大量中國負面新聞時,不會出現思想混亂。香港不可能控制訊息流通,這幾天假期中和你在家裡看電視新聞,也有不少像北京霧霾與「膠米」般的新聞,我也打算找機會和你做些「多角度思考」來增加理解。
 
又有人說,要加強國民教育,讓學生認識中國強大和中華文化的淵博。我同意某種形式的國民教育是必要的,但面對如你們這一代的年青人,一天到晚都受本土思潮衝擊,「大人」不可能單方面地傳授「正面」訊息。因為每當認為我們「說教」時,你們就會「轉台」,甚至「熄機」。這點,我當年在教會學校唸書時就有很深體會。
 
我明白中國對你們,和對我們,有很不同的意義,要拉近我們兩代在這方面的距離,作為「大人」應該要小心行事。我認為,不是「加強」國民教育、取消通識、中史「獨立成科」就可以幫你們建立身份認同。現在國民教育的問題,不是做得不夠,而是方向和手法不對。好像有一年暑假,我把你送到深圳參加一個兩星期的足球夏令營,你回來之後也告訴我們,覺得內地小朋友其實和香港無大差異,但球技和數學都很好,對你也很親切。這樣,你對中國才有了更立體的感覺。
 
這種印象,再加上你平時還不太上網和看新聞,可能才解釋到為什麼最近當我問你是香港人、中國人、或兩者皆是時,你會回答是「兩者皆是」。我很高興,你對中國能抱開放態度。我不要求你最後一定要有怎麼樣的身份認同,但我心底希望你「還有」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機會。
 
你的中史老師很好,了解你的問題之後,在知道你愛看漫畫,就「罰」你在讀完歷史漫畫之後,和她分享讀後感,更要求你向校內外籍同學以英語介紹中史科活動。我相信,如果每位中史老師都能注重如何提起興趣,而不是背誦史實的話,中文科又可以令你感受到中華文化和文字的美麗,再加上將來有更多機會通過通識科,和到內地實地交流全面認識中國,你一定可以對中國更有感情,更有機會成為生活在香港的中國人。
 
教育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OK繃」,但如能讓和你一樣的青少年人愛上中史、中文,可能才是對身份認同問題的一道「王道處方」。
 
爸爸
十二月三十一日
 

趙永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