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兒

——絲路系列之五

帖木兒是在東征中國途中逝世,遺願要安葬故鄉,即今天的沙克里什斯城。可是歸葬途中是冬天,遇上大風雪,改而葬在撒馬爾罕。
封面圖片:帖木兒像。
 
今天在撒馬爾罕最容易看見的就是帖木兒的雕像。帖木兒(1336-1405)被歐洲人稱為 Tamerlane 或 Timur the Lame,說帖木兒是跛子。帖木兒在公元1336年4月9日早上9時出生,我在2016年4月8日晚上到達撒馬爾罕,還看見工作人員為帖木兒像洗身,慶祝帖木兒誕生680年。
 
有突厥血統的帖木兒為了鞏固政權,曾經血洗撒馬爾罕,後來也選擇撒馬爾罕為帖木兒帝國的首都。撒馬爾罕的地陪說:「我們太需要一位英雄做我們的領袖。」於是雙手染滿鮮血的屠夫,變成了英雄。
帖木兒陵墓。
帖木兒陵墓。
 
撒馬爾罕也是帖木兒陵墓所在,現在所見的陵園是帖木兒孫兀魯伯擴建,放置王族遺體。陵室開放給遊客參觀,有幾十米高,圓錐型拱頂,室內一片金色,綴以可蘭經經文,室內放置七具石棺,都是衣冠塚,真正對應的石棺在陵室的地下室。陵室安放著帖木兒、他的兩名兒子、兩名曾孫、一名國師及一名身份不明的宗教人士。陵室當中墨綠色玉石棺安放帖木兒遺體,棺上寫有:「誰騷擾我誰就遭殃」字句,傳說打開棺木就會帶來災難。1941年6月蘇聯時期的考古學家不信邪,打開了棺木,証實帖木兒身高1.72米,右腳曾經斷裂,接骨失敗弄至右腳比左腳短。棺木打開後不到三天,納粹德軍開入蘇聯境內,自此再沒有人騷擾帖木兒的安寧。
帖木兒陵園院內的大石碗。
帖木兒陵園院內的大石碗。
帖木兒陵園院內有一個大石碗,碗徑可供三人環抱,碗有半個人的深度,閒置在院子一角,沒有任何說明,也引不起遊人的注意。野史說帖木兒每次出征前,例必倒滿一缸石榴汁,與戰將們痛飲,激勵士氣,另一說是裝滿屠城血水。帖木兒帝國的國土極速擴張,都是憑藉軍隊的迅速調動,配合殺人如麻的作風,讓敵人聞風而喪膽,主動獻城投降。我眼前的大石碗,是不是帖木兒時代的?
 
帖木兒是在東征中國途中逝世,遺願要安葬故鄉,即今天的沙克里什斯城。可是歸葬途中是冬天,遇上大風雪,改而葬在撒馬爾罕。
帖木兒的夏宮遺址——沙克里什斯。
帖木兒的夏宮遺址沙克里什斯。
沙克里什斯城是帖木兒帝國的陪都,也是帖木兒的夏宮,唐朝稱史國。明朝陳誠出使西域,記載帖木兒的夏宮有宮殿數十間,又有白玉石柱、金牆壁、硫璃窗⋯⋯我專程去到這個夏宮,只見兩座高30多米相距10多米的殘破厚牆建築,導遊說夏宮原有高度55米,長100米,兩牆之上原有40米高拱門相連,地震把拱門震散了,壁上仍有各種色彩的圖案,其他宮殿建築如白玉石柱、金牆壁、硫璃窗,一無所見,只好在空曠的遺址上發揮想像力了。
 
古絲路沿途不止烏茲別克一國需要強人領袖,哈薩克、塔吉克、土庫曼一樣由強人管治。

張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