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 Leaving Microsoft to Change the World: An Entrepreneur’s Odyssey to Educate the World’s Children 書影。(Goodreads)
假如我今年真的23歲,我會爭取機會到一帶一路的國家旅行。 我會定下一個目標,例如三年內至少去十個國家。
重點在旅行,既不是遊山玩水,也不是研究考察,但是做足準備,讓自己可以有系統地觀察及體會當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鎖定了即將旅行的國家後,先了解一下他們的歷史,起碼有個印象。
其次是熟讀聯合國提出的17個<持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這些「目標」, 其實就是挑戰與問題, 每一國家都或多或少受這些問題所困擾. 你不可能17個目標都深入分析,但可以選擇兩至三個來加深了解。到了這些國家後,不妨刻意留意這方面的情況及發展。例如你特別有興趣貧窮問題,教育,環境保護等,都可以較深入地探討。
旅行了解社會創新
此外, 我建議你嘗試了解這些國家的社會創新。這並不容易, 因為並沒有「社會創新名冊」 讓你搜查. 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法, 是通過 Ashoka:Innovators for the Public 的網頁上搜尋。
Ashoka 是一家美國的基金會, 專門支持世界各地的傑出的社會創業家,網頁上介紹了他們推選的二千多個 Ashoka Fellows, 可以按國家來搜尋, 十分方便, 每一位社會創業家分四個題目來介紹: 社會背景,所關注的問題,創新解決方案, 個人經歷。精簡易讀,感人事跡活躍紙上。
你不會只去一次旅行,每次回來都是反思及重新學習的機會,例如你行前讀過的書及資料,現在重溫,肯定會有不同的體會。我建議你每次回來,都安排一兩次的聚會,與友好分享你的所見、所聞、所思。
同時,我建議你通過一或多種方式來分享你的經驗,例如文章、網誌、錄像、幻燈片、PowerPoint,在報紙、雜誌、網站、面書、微信等媒介來發表。
然後, 你會去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每一個新的旅程, 你都要給自己新的要求,新的挑戰.
旅行創造「機遇」
為何說旅行會創造「機遇」?
這裏說的「機遇」, 不是指商機, 工作, 終生伴侶, 人間樂土等. 而是指令你重新思考人生意義, 事業方向等基本問題的機會。
基本上, 我相信 「生命影響生命」 (lives influence lives)。
在旅程中你會遇到很多生命, 他們本來與你互不相識, 但通過接觸及交往, 生命便會影晌生命, 而且是相向的。
你會遇到普通平民, 大小官員, 富有的人, 貧窮的人, 受歧視的人, 受傷害的人, 有希望的人, 無希望的人, 有同情心的人, 無同情心的人….
你也會遇到社工,企業家,創業者,工程師,醫生,教師,社會創業家等等。
總而言之,你會有很多驚喜,也很難估計有甚麼後果. 你的 「機遇」,不一定來自一個人,而是整個旅程。
離開微軟 投身中國教育
讓我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約翰. 伍德(John Wood) 35歲便當上 Microsoft 大中華地區的市場總監,是公司的明日之星。他的辦公室在北京,女友則在另一家跨國公司駐北京辦事處工作。
伍德皓愛單人遠足。有一次,他單身來到尼泊爾,進行長途遠足。在旅程中, 遇上一名當地的視學官,正獨自一人徒步視察山區的學校。他隨口問一句: 我可否跟你行一段路?
就是這樣,伍德有機會參觀了不少山區的學校。他也沒想到,這段路程改變了他的一生。
原來他看到,這些學校的設備如何簡陋,根本稱不上是學校;更嚴重缺乏師資,學生難以有良好的教育。他經過一些房間,門上寫着「圖書館」,但卻是上鎖的。他堅持要看一間,結果發現原來是沒有書的,因為學校無經費買書。在一個與老師的座談會上,他承諾回國之後寄贈一些書給學校,老師及校長都喜出望外。
回到北京,伍德還記得這些老師渴望期待的面孔,與及學生們天真的笑臉。
他知道,他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整個尼泊爾,與及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都可能有同一的現象。
於是他問自己:假如我留在微軟工作,誰會有最大得益?假如我離開微軟,為發展中國家的兒童改善他們的教育,又誰會有最大得益?
他的答案是: 假如他留在微軟工作,最大得益者是蓋茨,因為將會更富有;假如他離開微軟,為發展中國家的兒童改善他們的教育,最大得益者將會是這些兒童。
結果他選擇了離開微軟,並創辦了一個新的組織 Room To Read,致力改善發展中國家的教育,並成為了他的終生事業。
後來伍德先後寫了兩本書來介紹他的工作帶來的轉變,第一本書的書名正是
Leaving Microsoft to Change the World: An Entrepreneur’s Odyssey to Educate the World’s Children (2006)
你到一帶一路旅行,很難估計會有甚麼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