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習近平在 APEC 會見梁振英(亞新社)
香港政改中最大的爭議是參選權和候選權是否開放公平的問題,因而有真假普選的分野。因為社會未能就此妥協,政改最後胎死腹中。如今又是特首換屆時節,所奉行的仍是「小圈子」選舉,無論是參選、候選、以至投票都是由1200人組成的選委會決定。不過,這個小圈子只是表象,實則背後有一個決定性力量——中共中央,彼此構成了一種「小開放大集權」的選舉模式。與這種局部開放集權式選舉制度相呼應是選舉傳播的隱秘特點。所謂隱秘特點,是指傳者所用的符號較為密實,不為大多數人所覺察,只有特定人士才能認識和解讀。冷戰時期,有一些「中國通」每天留意的就是中共領導人座次、排名和言行上的細節變化,從中窺伺中共權力及政策的動向,是隱秘傳播的一種運用。
微言大義與蛛絲馬迹
沒有想到的是,這種隱秘傳播在回歸後特首選舉中再度流行起來。由於制度的設計,選委會的政治傾向很大程度為中共中央所左右,而中共中央又是中國大陸權力最集中的地方,它的一舉一動自然受到香港輿論的注目。中共中央對外的政治透明度一向很低,對香港也好不了多少。結果在缺少公開資訊的情况下,香港傳媒和民眾只能在一些敏感的問題上從一些疑似暗碼中讀取資訊,是以努力從中央發布的言辭中讀出微言大義,從領導人的手勢眼神中查找蛛絲馬迹,或是從放風人士中得知一點難以判別真偽的消息。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如何閱讀及判別這些蛛絲馬迹,主要是對中共文化有所了解的新聞工作者和評論人才有這種本事。當然,他們的解讀也不一定正確,彼此也可以是矛盾的,因為解讀的本領有高低,而暗碼的意義也不一定清晰明確。
有關香港選舉的隱秘傳播最經典的例子是江澤民在回歸前在人民大會堂拍大合照時,在「眾裏尋他」找董建華握手,引起媒體對中央「欽定」董建華為特首的解讀。後來,「江握手」果然成為首任特首。不管江澤民原意有否此暗示意圖,中央領導人手之所向已成為觀察香港選舉的風向標。隨後董建華聲稱腳痛而中途辭職,在曾蔭權繼任之前,他也得到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與他握手11秒,引起「黃袍加身」的遐想。沒想到,這個暗碼又透過習近平在去年6月亞投行在京開會時特意跟曾俊華握手而再次引起「欽定」的猜測,可算是這次選舉的先聲。與握手相類近的暗碼尚包括有否與中央領導人見面、見了多久、出來時「面聖者」的表情如何、中央的新聞通告有何措辭用字,這些都成為新聞工作者及評論人大事發揮的題材。
賽馬紅綠燈的譬喻
使用暗碼的用處是有所提示但卻不用明言,使事情留有餘地,讓消息在民間自然發酵傳揚,達至領導人想要的社會效果。為什麼中央屬意誰人當特首不能一早公開說明呢?那是因為理論上香港享有高度自治,特首要由港人選出,這樣才符合港人治港和民主的原則,並能以此加強特首的認受性。但是人盡皆知的是,中共擁有香港政治生殺大權,對特首有欽定的能力。當年董建華面對連任問題時,是時有線電視記者張寶華衝着江澤民問他是否已經「欽定」董建華繼續出任特首。江澤民對「欽定」一詞極為敏感,不顧儀態地向張寶華高聲訓斥一頓,聲言絕無其事。由此可見,那時的中央還是想給港人一種尊重民主自治的形象,不像今天的「直率」。
反觀這屆特首選舉,選舉紅綠燈的譬喻大為流行,說明欽定一說已變得習以為常,反映了香港政治文化的微妙轉變。在報道民主選舉時,很多傳媒是以民意的走勢作為報道主線的,這是因為民意的起伏能夠反映出選舉形勢的變化。由於民意在香港選舉中是次要的,主要是看中央如何一錘定音,而中央又選擇不說話,結果,新聞多流於傳媒對中央喜厭的猜測。在整個選舉過程中,傳媒所關注的是中央欽點了誰?中央如何安排選舉賽事?在傳媒心目中,選舉也變成了賽馬,大家爭相問誰人獲得入閘出賽的綠燈?誰人受困於紅燈?而某人的紅燈會否最終轉為綠燈?一時之間,傳媒充斥着「跑馬仔」、「去馬」、「黑馬」、「陪跑」、「闖紅燈」等有趣用語。
亮什麼燈有待中央發落,而大多數傳媒所能做的就是以政情、傳言、評論、新聞等方式參與這場選舉遊戲。
香港去向才是根本問題
傳媒花了大氣力在捕風捉影的猜測遊戲上,新聞無疑變得八卦和有趣,但是留給政局分析報道的精力就明顯不夠。事實上,香港面對一連串重大的問題,應該趁特首選舉的機會大事探討,從而找出一個恰當的特首人選才對。香港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局面?香港主要的問題是什麼?如何可以解開香港的死結?香港如何才可以重新上路?香港往何處去?要解決這些問題,要實行這些願景,中港需要制定什麼政策?要制定和實行有關政策,香港需要一個怎麼樣的特首?有了這樣了解,我們才能評價特首候選人,才能評價他們的政綱,才可能找到社會的共識。選舉本來是一個檢討香港的時刻,但由於報道變得跑馬八卦化,社會平白斷送了這樣的一個好機會。要改變這種情况,真正民主化固然是根本的辦法,但傳媒工作者的自覺性也很重要。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