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富隆茶樓全景(作者提供)
前富隆茶樓位於上環皇后大道中382至386號,交界水坑口。我1975年有幸在茶樓裏「工作」了三個半月,記憶起當年歷歷如在眼前。
此情此景 情懷不再
70年代中期,香港雖然已晉身國際大都會,但是上環仍保持了一份昔日風情,子羽所著《香港掌故》(1979年)還特提到富隆茶樓。上環街道狹窄迂迴,兩旁盡是密密的樓房,大都樓高三至四層。富隆茶樓在當年已有70、80年的歷史,從它破舊的外牆可見此言非虛。茶樓裏,原本手工精巧,在椅背鑲有珍珠母的酸枝木椅子,如今大多殘缺,空教人追憶往日的奢華熱鬧。
茶樓沒有完善的空調設備,卻有幾把懸掛在天花板上或聳立在牆邊的大風扇。每張桌子旁邊仍放一個痰盂,侍應遞上的茶仍盛在舊式茶盅內。黏在牆上的菜牌還能讀到名茶「每位三毛」、「涼瓜牛肉飯二元六」、「東瓜火腩煲二元四」等。茶客的老習慣最具特色:他們提着外形精緻的鳥籠上茶樓,掛在窗邊,悠閒地一邊品茗,一邊欣賞鳥兒清脆的叫聲。每到午膳時,茶客眾多,窗架上的鳥籠也一樣多起來。他們這種舊式的生活習慣在當時已很少見,可見富隆的茶客都是懷舊的一群,仍忠於昔日老習慣。此情此景,就算在當年除了剩餘的一兩間老式茶樓外,已難見到。
我在2007年第一張南音光碟發佈會上一位陳鎮芳女士見了照片後很激動,她告訴我說,她祖父陳澤芝先生在19世紀末創立富隆,隨後其子陳蘇先生,也就是她父親,接替經營,到50、60年代頂了給一位廖森先生,改名為富隆大餐廳。陳女士孩童時常到茶樓裏玩,一恍半世紀後又看到當年茶樓內景色,聽到茶樓的聲音,怪不得如此興奮。她當年沒想到要拍照,我就把茶樓的照片送了一份給她。我當年有機緣拍下了照片,錄了音,除了驚喜陳女士外,也能讓老香港人懷一下舊,讓年青的一輩響往失去的年代 。
杜煥演唱 南音絕響
我如何會和富隆茶樓結緣?與上文提到的南音光碟有關。我在1974年從美國回到香港研究粵劇,在偶然的機會下聽到了瞽師杜煥在歌德學院演唱南音,為之嚮往,並開始注意他的動向。
後來在中文大學文物館和聖約翰教堂等場合多次聽到他的演唱,當時除了給他的歌聲感動外,直覺地知道這些演出場合對他來說是陌生的,格格不入的。這些聽眾,包括許多年青人和西方人,大都不熟悉他唱的故事和曲調,不能對他的藝術有所共鳴。故演唱時他定必有知音不遇的感慨,落寞的情態顯然而見。我當時已決定盡可能把他的曲目作大規模的錄音,從而保留一些將成絕響的南音。我也決定演唱和錄音的場所必須是他熟悉的環境,包括聽眾,氣氛等,這樣才使他能充份地表現真正的藝術水平,忠於南音原來的面貌。
現場錄音 增添風情
後來朋友帶我去富隆茶樓,正是杜煥的理想演唱場地。我假設了認為這一群茶客很可能會聽過南音,其中甚至會有在行的專家。一如南音,這群茶客和他們的寶貝小鳥都屬於過去的年代。因此,富隆茶樓符合了我對切定的要求,隨後得到了老板廖森先生允許,安排了杜煥在富隆每星期二,四,六午膳時間演唱一個多小時,中間休息十分鐘。當年還煞有介事地在茶樓大門口街上拱起大招牌宣傳「茶樓新加南音娛樂,茶費照舊」。從1975年3月11日至6月26日,總共為杜煥完成了42節錄音,共16首曲。隨後在朋友家和香港大學課堂再補錄4節。除了杜煥歌聲外,茶樓裏鳥唱聲,叫賣聲,茶客聊天聲,窗外車聲人聲,全保存在錄音裏。每當杜煥的箏聲叮咚響起,本已呢喃細語的小鳥就雀躍萬分,唱得更起勁,更響亮,加上茶樓裏「叉燒包」等叫賣,給當年富隆茶樓的現場錄音增添無限舊日風情。
杜煥在1979年作古,富隆樓宇也已在上世紀80年代被坼除。我當年所錄的資料一值等到2004年才先出了影碟「飄漂泊紅塵話香港,失明人杜煥憶往」(歷史博物館出),隨後在老友記 Sonia 吳瑞卿博士協助下,以香港文化瑰寶為總題已出了六套光碟,今年出第七套《名著摘錦》,發布會將在11月26日舉行,歡迎光臨。詳情請看附上的發布會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