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廉署德育資源網上,可閱讀作者提及的刊物《拓思》。(廉署公署圖片)
多好的標題!這是廉政公署刊物《拓思》最新一期的封面標題。《拓思》是廉政公署社區關係處教育組出版的德育期刊。多年前筆者曾經參加社會關係與教育兩個組別,裏面牽涉的人員臥虎藏龍。《拓思》平常比較低調,每期30頁左右,篇幅不大,學校都會收到,內容相當精闢,只是很多人都沒有注意,錯過了。
由廉政公署出版德育刊物,本身意義深遠。一直以來,廉署予人的形象是公正不阿,鐵腕反貪;這也是必要的。有關廉政的宣傳,也必然是機關算盡的不法之徒,最後被繩之於法;有關的廣告必然是貪者享受一時,最後在鐵欄背後服刑。基本上都是威嚇性質,「你貪,就會被罰」,要人們意識到貪的後果是悲慘的。
這也許是目前社會反貪的基調,但要是想深一層,正如筆者周前所述,這是「你應該」的話語。反貪、防貪、不貪、廉潔,是不大相同的四回事,上述的威嚇性宣傳是以反貪的結果,塑造防貪的社會意識。從教育的角度看,反貪是很後期的活動了,有了「貪」,才有「反」的必要;防貪,也是因為有了「貪」的傾向或者誘惑,才有「防」的必要。要做到大家都「不貪」,需要正面的德育。
廉署反貪也重德育
記得在1970年代吧,有一句宣傳的話:「排隊, 不是更有預算嗎?」可以說是少有的正面宣傳,也可以說是「我應該」的話語,重點不是「不要打尖」,而是「更有預算」。
但是不貪,是因為什麼考慮?不貪,是許多道德考慮的綜合,很難找到單一的一個美德,可以作為貪污的絕對對立面。這裏面牽涉到許許多多人生基本的態度與價值觀,這也是《拓思》涉獵的廣闊天地。
瀏覽一些《拓思》的期刊標題,就可以看到「關愛」、「公義」、「誠信」、「尊重」、「感恩」、「謙遜」、「珍惜」、「恕道」、「簡樸」、「英雄」等;還有「積極向前」、「正向人生」、「自強不息」、「擇善固執」、「金錢以外」、「快樂人生」、「順流逆流」、「功利公利」、「廉與儉」、「法、理、情」、「自由與紀律」、「責任與承擔」、「偶像與榜樣」、「成功多面體」、「同一天空下」;還有一些分析「校規」、「德育」、「網絡」、「媒體」、「親子」、「潮語」等等的專輯,「廉潔」與「不貪」其實是這種種方面綜合的結果。《拓思》多年的努力,其實是譜出了德育的一個課程框架。
給學生更高層次的學習
最近這期「不一樣的卓越」更是向前走了一大步,裏面有兩篇很值得細讀,一篇是李榮安教授的〈追求卓越——新世代的定義〉,裏面有幾個觀點,分析很精闢:一、傳統的「卓越」就是「贏」,因此有「英雄、狀元、冠軍、破紀錄、十優狀元」等等;二、傳統教育的目標都是針對個人或者個體;三、傳統的教育集中在「認知」,根據1996年 UNESCO 年提出的學習四大支柱,忽略了「生存」、「做事」與「共同生活」;四、西方近年提倡「軟能力」,但是不容易量度,因為「軟能力」都是與人與人的交往、與群體有關係,「今天的世界已經不可能是個人的世界;一個人儘管卓越,是贏不了天下的。」
另一篇文章的標題也是〈不一樣的卓越〉,是一所中學三位老師報道該校推行另類「精英計劃」的精髓。他們的學生大都來自基層家庭,「計劃」的宗旨是:「發掘學生潛能,提供發揮機會,給予栽培鼓勵。」計劃的靈魂是「重人精神」:意思是「教師不只傳授知識及技巧,更照顧學生的身心發展。」成績好的,幫助他們獲取獎學金,可以負笈劍橋;成績不太好的,幫助他們發揮其他才華,可以成為傑出運動員,甚至擔任環保大使登上珠穆朗瑪峰。短短的一篇文章,也許道出了許多香港學校和老師的心聲和心願。
目前香港教育遇到的挑戰,是此類的心願如何可以順暢地成為香港教育現實中的主流。
積極因素是香港已經有不少學校走出一片新天地。如上兩周本欄所述,學校以外的學習活動,已經是遍地開花;學校自願自覺地為學生拓寬學習,而社會上的機構又以此為樂、引以為榮。
這種氣象,是近幾年才出現的,又剛好符合變化了的社會期望。在外國的朋友看來,幾乎是一種奇蹟,因為這裏面雖然有一點政府的推動(比如說,新課程裏有「其他學習經歷」;又比如說有優質教育基金的支持),但是並非有強大的政府政策,也會出現如此廣泛而健康的勢頭,不能不說是香港這個教育制度民間活力的威力。應該努力保護與發揚這種民間活力。
不要斤斤計較 讓學生好好經歷
消極因素之一是考試的文化,仍然籠罩着香港的中小學。學生花在準備考試上面的時間和精力,妨礙他們更加全面的學習。有些活動到了中六,就難以展開了,否則會妨礙學生考試升學的準備;即使沒有公開考試(DSE),中學前幾年、小學都要花很多時間在考試測驗上面。而這些考試與測驗往往只是考量學生「懂了什麼」,甚至是「記得什麼」,都是低層次的「學習」;結果是學生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應付低層次的考評,而沒有更多的機會經歷更高層次、更有意義、也更加有趣的學習。
消極因素之二是上述李榮安說的,正課以外的學習,往往不是在個人身上可以量度得到的,而是在人與人的交往當中才能表現出來的,用紙與筆(即使用流行的 iPad)難以量度;那是複雜的學習過程,碰上簡單的測量工具。其出路,也許不是努力設計更加複雜的測量工具(以期達到簡單的分數),而是在實際的行動表現中考核學生(而不必繞過現實去尋找分數),甚至不必斤斤計較成果的測量,而是放心讓學生經歷那個過程。不只是改變考試的方法,而是整個的考試思想範式,必須改變。
消極因素之三是學校的設計,原來只限於教書。後來有了許多課外活動、學生輔導、行政瑣事,教師的工作已經非常繁重。要負擔起遠遠超越課堂與校園的學生學習,要肩負統籌愈來愈多的社會上的體驗式學習,學校今天的人力資源結構,顯然便須重新設計,起碼要大幅度投入人力資源。
新世代、新社會、新的學習、新的學習模式,教育必須跟得上!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