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學體現的企管睿智

現代西方的管理學理論集中於分析、策略及執行等外顯能力,而老子的管理智慧則迥然不同,特別強調成功領袖的內隱特質:「寧靜才可致遠。」「靜」可謂管理的一種致高藝術和境界。
封面圖片:《道德經》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網上圖片)
 
管理學可以說是近代西方一門的顯學,經過不少學者的探索與研究,管理學已被學術界確立為一門獨立的行為科學,而管理學發展出來的概念與理論,已被視為每一位管理人必須認識與掌握的管理工具和模式。但隨着時空的洗禮與驗證,管理人發現以科學方法發展出來的管理理念存在嚴重的不足和缺乏。因為管理學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不僅需運用邏輯與推理的知識,更需要靈活的心思與直觀的智慧,但現時大多管理人擁有的只是管理知識,而不是管理智慧。但知識只是表像的、片面的及短暫的;而智慧則是真像的、全面的及恒久的。近年有不少學者嘗試從中國傳統的哲學古典中,探討其深邃智慧於管理的應用。
 
本文嘗試跨越時空,從《道德經》這本恢宏深遠的神祕中國古籍裏,探尋及歸納出一些具智慧的法則和管理觀。老子《道德經》全書共八十一章,分為〈道〉經和〈德〉經上下兩篇。〈道〉經以宇宙、自然界為討論議題;〈德〉經則以社會、人生為討論對象。書中五千多言,與「治國」、「修身」相關。而其中的一些智慧格言,例如:「治大國若烹小鮮」、「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上善若水」、「上德若谷」、「致虛極,守靜篤」,皆對管理企業、管理人與事、管理自我人生都有非常重要和獨特的啟迪。以下為老子哲學中的一些管
理睿智。
 

循「道」而行的「無為而治」

 
《道德經》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是老子哲學中的核心概念,循道而行的管理就是「無為而治」。「無為而治」雖然是《道德經》中最經常被人提及的管理哲學,但也是一個最常被人嚴重誤解的概念。「無為」並不是指領導人甚麼都不做,放任下屬隨意妄為,也不是一種消極的無所作為的管理方法,而是一種遵循自然之道,尊重人的基本個性—―追求自由和被尊重的管理哲學。將老子的無為思想運用在現代管理中,就是充分調動和發揮員工在工作上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而領導者只致力於策略方針的釐定,其餘則交予屬下執行,他不再是一個統治者而是一個協調者。「無為而治」的重點在於「抓大放小」,「領導者無為而員工有為」,通過「無為」最終達致「無所不為」。
 

「上善若水」的策略觀

 
《道德經》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以水喻道,說出水的特性及它對人或企業管理的啟示。首先企業要能像水一樣滋養萬物,故一個企業的成敗實有賴它是否能為消費者提供具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為員工提供安穩和自我提升的工作環境,為其他持分者提供公平公正、利人利己的交易環境。其次,水願居下而不爭,《道德經》六十六章:「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在戰略的意義上指出企業若能開拓無競爭對手的「利基市場」或「藍海市場」便能達致「因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除此之外,水另外一個特性是善「變」。水有三個形態,常溫時是液體,加熱後變氣體,冷卻則變固體,水會因不同環境而變化其形態。這給管理人一個重要的啟迪。21世紀企業的外在環境不斷在變,成功的企業需具備知變、處變和應變的能力。正如《孫子兵法・虛實篇》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無中生有」的創新觀

 
創新可說是21世紀社會、經濟和企業成長的原動力。偉大或卓越企業的成功皆建基於「創造新需要」、「創造與眾不同的策略」或「開拓新的藍海市場」;而不是「模仿競爭對手的策略」或「重覆自己過去成功的經營模式」。但怎樣才能創新?
 
《道德經》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認為,世間萬物都是從無開始,由無轉化而來的。即所謂「無中生有」。從「有中生無」,只是小有,從「無中生有」才是大有!而常人一般只能看見事物中的有或事物中的無—―有就是有,無就是無。而老子則指出,具有智慧或創意的人能從事物中的有看到無,或從無看到有。領悟和掌握「無中生有」、「有中生無」的含義,有助管理人打破固定的習慣性思維,建立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創新思維和策略。
 

「靜以修心」的自我管理觀

 
「靜」是老子哲學中的另一個重要的管理概念。《道德經》書中出現「靜」字的地方超過十處。例如第十六章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第四十五章:「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企業的主要成敗在於其管理人的個人特質,在紛亂的經營環境下,管理人往往在躁動的心境下,作出錯誤的決策,故管理人要以虛靜的心境控制和超越自身的主觀好惡和情緒,做到「動中知靜」,看清事物的本質與規律,以作出明智和正確的決策。這點與儒家思想的:「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得」,有前後呼應,大道相通之理。現代西方的管理學理論集中於分析、策略及執行等外顯能力,而老子的管理智慧則迥然不同,特別強調成功領袖的內隱特質:「寧靜才可致遠。」「靜」可謂管理的一種致高藝術和境界。
 
(原刊於香港中華總商會會刊《商薈》2016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