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入中土二千年,豐富了中國精神和物質文化。可惜二千年來中土改朝換代,戰火摧殘,民族遷移,文物文化大多被遺忘或流失。敦煌雖處邊陲,卻與古首都長安聯繫緊密,而且沒經歷會昌滅佛之災。她位於古絲路要點,據東、西文化交匯處,集四個文化體系匯流於一處。 敦煌石窟開鑿始自十六國至元代,中無間斷,清代多重修石窟。壁畫內容豐富,彩塑量大質高,加上1900年藏經洞出土的六萬件文物文獻,令敦煌在僻遠路遙的風沙中幸運地保存着人類同享的古文化,儼如世界文明時間囊。
重拾失傳古文明
「敦煌——說不完的故事」展覽近日於香港舉行,大家可免長途跋涉的辛勞,足不出門便能感受敦煌魅力的震撼。展品除包括三個具代表性的複製洞窟和臨摹壁畫外,還有藏經洞出土的中古重要文獻和文物,如回鶻文木活字粒、古藏文經卷、敘利亞文聖經、西夏文經咒等。展出的臨摹壁畫和彩塑作品選自各朝各類的代表作,讓參觀者體驗石窟的廣闊藝術風格,並感受到敦煌藝術的多元化和多層次的色彩。這些複製窟和臨摹壁畫,皆出自藝術和學養兼融的大師手筆,部分已經越半世紀,本身也是珍貴文物了。
筆者曾兩訪敦煌展覽,分別是2008年於北京及2011年於深圳。今次在香港的敦煌展覽,展示作品的方法更周詳和細緻。這些展覽最大的吸引之處是不用在漆黑的洞窟中照明,便能全面地觀看整面的壁畫內容和彩塑雕像。也不用擔心洞窟受損,更可以不受時限地盡情欣賞複製窟內的藝術作品。遊覽於展覽中,猶如置身敦煌,那份純樸安寧的感染力撫平我煩躁的心,令人暫忘城市的喧囂,放下繁瑣,專注地逐一品嚐千古文物,點點滴滴地重拾失傳古文明,更拾得心頭片刻片寸淨土。
民族、文物與文化
重點展品之一是來自敦煌莫高窟中唐時期第158窟釋迦涅槃像的複製品,長13米,佛像寧靜安穩,姿態優雅,氣質高尚。涅槃(巴利文:Nibbāna;梵文:Nirvāṇa)是佛教的終極目標:解脫和自在、達不生不滅的境界。佛像背後繪有佛陀在世時的一眾大弟子及菩薩等眾。弟子的哀傷激動與菩薩的淡泊平常,形成強烈的對比。
此佛像風格明顯源自印度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第26窟中的涅槃像,而莫高窟中的涅槃像的法相則呈本土化,佛陀所依的丹枕也較華麗,枕上的花紋圖案充滿唐代中原本土流行的藝術風格,如團花和「鳥含壽帶」等吉祥圖形,並結合源自波斯而盛行於唐代的連珠紋等圖案而成。窟內北壁繪有各國王子的舉哀圖,可以見到多種民族的面相、衣冠和服飾,是一幅非常有趣的畫面。此圖現仍有待學者進一步研究。由此一小例可見,在敦煌藝術中,大至大佛塑像、中至壁畫內容、小至裝飾圖案,在在處處都表現出文明古國間的交流,它們交匯並在敦煌留下烙印。
交流、交匯與交融
佛教藝術的創造基於佛經內容,目的是透過藝術表達深奧的佛學哲理。透過形相,來表達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殊不容易。這些大量、連續不斷的千年稀有壁畫、彩塑和出土文物文獻,記載和見證了逾千載的宗教、社會和文化互動和演變,同時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文字、視象資訊及實物考證。
佛經記載了許多佛陀本生故事,當中有一個講述悉達多太子前世為菩薩時,以動物之軀現身說法。有敦煌壁畫繪述了這個著名的「九色鹿」故事,承傳了印度文化中重視動物的一點,同時記錄了文化的遷延,也表現了佛教一切眾生皆平等的觀念。
各朝代的供養人邈真像,記錄了各朝代有財力和地位的供養人的相貌和衣着,畫中盡顯各種各樣的簪花貼面、漢裝胡服,令人目不暇給。如是次展出段文傑先生臨摹莫高盛唐第130窟的「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禮佛圖」為例,除了可觀賞難得一見的唐朝衣飾外,還可目睹供養人邈真像背後蘊藏着千多年來,俗世與出世,家族、皇族與民族之間千絲萬縷的互動關係和政治立場。
千年祈福的殿堂
千多年來,絲路上人來人往,多少訪客在此幾度為己為他、為家為國而許願祈福。敦煌凝聚了一團祥和之氣。然而,敦煌石窟不僅是一座崖壁上千年祈福的殿堂,同時也是一座物質文化的寶藏。這些僅存有關古人生活的資訊,幾乎涵蓋了華夏民族從四至十四世紀的社會生活演變,以及與他族交流的程度和情況,彌足珍貴。
壁畫中也能窺見古人為表達遙遠而虛無的理想佛國,而據當時現實俗世生活中衣、食、住、行,乃至出世生活中的行、住、坐、臥來表達。如說法圖、經變畫中常見佛寺中的法事行儀用具──帳、幢、幡、傘(華蓋)、淨瓶等,禮拜者的持物佩飾、建築物、交通及生產工具、民間或宮殿的傢具、人間或天界的樂器等。形形式式、林林總總的物質文化,全詮釋着古人的物質文明和人文內涵。
文獻、圖像、實物之間的連接是客觀而緊密的。一字一句、一圖一像、一事一物,皆見乾坤。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文獻和文物,提供了大量的實物供考究。敦煌近千個石窟中由平面壁畫至立體彩塑、大型且大量的圖像、以及有關各古民族的文獻和文物等都難得地出於一處,這對學術研究和推動未來的文明均有極大幫助。
薈萃敦煌與香港
邊陲古都敦煌與現代臨海香港,似乎天南地北,卻又如有着宿世因緣,同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擔任着經濟和文化上的國際交易和交流。誠如饒宗頤教授所言:「21世紀將是中國踏上一個『文藝復興』的時代。我們相信,這個文藝復興的新紀元,香港將扮演文化交融與活水泉湧的指標。」在這奧妙的時間洪流中,輪流擔當同一個角色。願香港仿效敦煌的包容精神,發揮其多元化的文化特色,大家能和而不同地共處、接納和開拓。
今次為期近四個月,集合政府機構、研究學院和民間社團等人力和財力而舉辦的敦煌展覽,相信可以發揮敦煌一貫接引、凝聚和啟發的作用。這個大眾化和生活化的展覽,讓參觀者得以看見古人生活方式和社會現象,從而懂得惜福感恩,並領悟箇中人間和佛國層層無盡的繽紛世界。
在穩健的經濟條件上,普及文化能令大眾素養提昇,深化現代都市人物質之外的人文內涵。唯有推廣文化和教育,社會才有文明,大眾才會凝聚共識。如大海容百川,人與人、家與家、國與國之間,共存而同樂。
圖片:作者提供
原文刊於佛門網《明覺》349期,2014.12.3,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