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年齡結構與立法會選舉結果關係

80後強勢,戰後嬰兒紛紛交棒,年輕選民亦理所當然選出同齡代言人,造就今次選舉結果包括兩大陣營年青議員出線。
撰文:關文珊(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助理名譽教授)
 
封面圖片:2016年立法會選舉落幕,作者認為選舉結果與人口結構關係密切。(亞新社)
 
從2012到2020年,香港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甚巨,60歲以上比例由19.7%上升至27.9%,亦即八年內增長8個百分點。這8百分點分別來自:2012至2016年,60歲以上長者佔總人口比例增長3個百分點;2016至2020年,將增長5個多百分點。然而,20至34歲人口比例則從2012到2016年持平在22%水平乃至下跌4.5個百分點到17.5%。這趨勢對於選舉而言,不能說不重要。(表一)
 
政治傾向與年齡有着重要關係。60歲以上,政治取向態度通常(絕大多數)比較保守,即是他們較傾向選出建制派。18至34歲選民,即80後,政治取向較前衛,即是他們較傾向選出民主派、激進派。雖然這個假設模式有未完善之處,存有反例,但普遍性不容質疑。於此文,我將取以上簡單人口結構與政治取向,研究是次立法會選舉兩大陣營成績單,以及展望2020年立法會選舉兩大陣營表現。
 

戰後嬰兒交棒年輕選民

 
是次建制派在地方直選中拿下約成四成選票及席位,實際表現與其人口優勢是強差人意。前提是,社會環境已給予建制派3個百分點人口紅利(表一);2016年選民登記冊中,18至34歲選民只佔24%,而61歲以上則佔29%(表二),即擁有5%優勢。地區直選中卻失利丟了1席,減至16席。估計原因可能是2014年佔中事件,及一連串民主本土意識運動,激發青年破舊立新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以及部份社會人士(包括各政治勢力搶灘角力)對他們的關心及鼓勵。
 
80後強勢,戰後嬰兒紛紛交棒,年輕選民亦理所當然選出同齡代言人,造就今次選舉結果包括兩大陣營年青議員出線。再深入分析,可發現是次本土派的票源,大有可能是從泛民及長者幫分拆出來。今次為數不多的中間派,卻有差不多一倍票源增長。
 
但是到了2020年,青年優勢將明顯腿色,因為人口老化現象會更趨嚴重:60歲後會多增長5個百分點。18至34歳與60歲以上人口,現在大概相約,但情况會產生極大變化,因為前者將跌約5百分點,後者則升5百分點,即有10百分點之差距。
 
在正常情况下,這變化對建制派有利。但今天我們身處範例變化(paradigm shift)的時代,引用劉廼強說法:「放眼望去,也不獨政治,社會上各個環節,都正在大交班。強勢的戰後嬰兒一代,紛紛交棒給80後,或者更年青的繼承者,交不及的,或被社會淘汰,或被奪權下台。大勢如此,誰也阻擋不了。年紀代表資歷,但今天資歷不再重要,因為科技不斷破舊立新,社會正受到翻天覆地沖擊,以往的規矩正受到嚴厲的挑戰,天天都出現新規矩。而資歷已是愈來愈不適用的老規矩,代表保守和落伍」。
 
筆者認為,年紀與政治傾向、年紀與科技及新事物認受性背向,兩者皆存在,但成功有資歷人士往往順應天道、地道、人道,不斷求變。所以人口年長,或會使社會政治上更成熟,不為變而變,但亦順應天、地、人道者,是社會前進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