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遵義會議上的毛澤東。(亞新社)
紅色中國建政67年了。如果讓我們回顧它的歷史,要列舉對紅色中國的建立與發展最重要的三個人,相信標題中前二人應該沒有爭議,可以說是眾望所歸之選。標題中的第三人肯定引來極大的爭議。必須指出,前面所說的最重要,指的是無可代替,擔當着沒有第二人可以取代的角色。沒有了他大事或者辦不成,或者會大不一樣,總之歷史進程會大不一樣。在這個意義上說,紅色中國的歷史其實就是這三個人的歷史。通過對這三個人歷史角色的剖析,我們可以明瞭紅色中國的本貭尤其是其未來的走向。
一、中國現代性的引入
中國,用湯恩比的說法,是一個可以自己說明自己的文化,及由這種文化構成的國家。這主要是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地處東亞,西面因大山高原與世界重要文化和國家相區隔。一直到西方工業革命,英國人以工業革命的成果:堅船利炮來敲我國的國門要求通商貿易。中國的精英士大夫才驚訝地發現有遠在天邊,碧眠紅髯的西方與西方人的存在。並且他們有着大清帝國無法抵禦的軍力。經過不多回的較量,中華上國的國門被打開。西方的物事包括器物、思想乃至典章制度滾滾流入中國。中國從此多事,所謂三千年未見之變局也。君臨中華200餘年的滿清朝廷,無法駕禦這種變局,很快造入風兩飄搖,日薄西山的境地。1911年滿清入主中國267年後終於皇冠落地。
民國草創 新舊混沌之期
新建立的民國,在草創之際面對新舊勢力新舊思潮的沖擊與激盪,舉步維艱。中國進入舊己破,新難立的混沌時期。以中國城市居民尤其是讀書人而論,從1840年國門被打開算起,經過60-70年歐風美雨的浸潤,西方文明及制度模式已入人甚深。這才有辛亥革命後共和政體與民主政制的初步嘗試。這一嘗試雖然最後未成正果,但當年國家面對洪憲帝制及辨帥復辟時舉國一致再造共和的氣象,相當程度上象徵中國精英集團乃至一般民眾告別2000年帝制實現共和,也就是引入西方制度文明,走一條類似日本明治維新路線的決心。
只是俄國革命所揭櫫的一種看似頗具吸引力的新時代方向,迷茫了判斷力不高的中國激進的知識分子。中國政治從而進入不斷激進化的惡性循環。在這一過程中先是孫中山的國民黨列寧主義化。旋而在共產國際協助下,陳獨秀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這些政治人物及他們所創建及帶領的政治組織,不要說對現代社會的本質及發展方向沒有正確的看法,更加沒有駕禦現代社會的理論學說,只是跟着西方的思想家的後面鼓噪。他們甚至對於中國的國情也沒有充分的估計,更不用說給出如何使中國轉變為現代國家的正確路徑了。
二、列寧以還的紅色革命:奪取政權為首務
中國向現代發展首先是一種思想觀念的轉變即現代意識的養成。城市是這種意識發育與傳播的地方,相當程度上是現代性的堡壘。很多現代的物事從器物、思想到制度都很快在辛亥革命後的中國生下根。從當年的城市發展趨勢看,中國逐步走向現代是相當明確的。這從上海逐步發展為遠東金融中心的紀事可見一斑。只是當年中國的城市只是廣大農村的孤島,城市人口不到全國人口百分之十。中國的農村歷來封閉,農民思想繼續停留在帝制時期的傳統意識中,現代性的春風甚難吹進保守的農村。而中國的精英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精英匯聚在城市,享受與農民無關的現代文明。
由於清帝遜位,民國草創,立足未定,政治處於混沌時期,窺伺國家權力者眾,是以有五朝弊政,軍閥混戰,生民塗炭的困頓。國民黨作為中國當年最強大的政黨在蘇俄十月革命後,以蘇俄為師,在某種程度上把這個黨改造為列寧主義的政黨,並實行了國民革命,舉師北伐以武力打倒軍閥,基本實現了國家統一。
國共內戰 政治主旋律
在共產國際主催下建立的中國共產黨,先是與國民黨結盟,合作進行國民革命。北伐勝利後,國共分裂,中國共產黨建立自己的武裝與國民黨爭天下。從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開始,國共之爭成了中國政治的主線。
國民黨和早期的中國共產黨都可以說是城市中具有相當現代意識的知識精英所組成。國民黨有更多的中國性,共產黨所崇奉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建基於工人階級即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工人階級是革命的依靠和基礎,自然是現代城市的事。
國共分裂後,共產黨盡管建立了自己的武裝,但當年指導共產黨的書生們囿於蘇俄的教條,結果不斷遭到失敗。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革命到底是要按照他們尊奉的主義學說按部就班地進行,還是以奪取政權為首務,在相當程度上決定這些政黨所處的國度。第二國際那些活躍在西歐民主政治環境下的社會民主黨,信奉主義多於信奉權力;在俄國及後面我們要論及的中國一類經濟文化落後,我這裏說落後乃指現代性缺乏的國家,則與此相反,奪權是首務,反正「勝利者是不會受指責的」。奪了權一切都可以合理化,甚且自翩發展了主義的理論。俄國的布爾什維克就是這樣的政黨,它奪得政權之後,奄有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國,它奪權的理論也就成了與馬克思主義並峙的列寧主義,在共產黨國家祖廟中同享徒子徒孫的膜拜。其實列寧主義及其傳人史達林的學說更多的是奪權固權的理論,對現代社會發展的方向並沒有正確的判斷。自然最後以失敗告終。
馬克思主義的應用
中國共產黨早期由接觸過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是以俄國革命為契機而在當時全球傳播,摻雜或說以列寧主義為載體的馬列主義學說的知識分子倡議組織成立的。早期也按照列寧主義即聯共(布) 奪得政權的經驗,以工人運動為黨的工作重心,並準備大量吸收工人階級加入,意圖使黨工人階級化。這些工作無疑都與現代社會、現代事物密切相關。畢竟,工人多集中在具現代性的城市中。但這些努力的結果並沒有使黨逐步走向奪得政權的方向進步,而是在國共分裂之後,幾乎被國民黨徹底摧毀。這樣以此為契機,中國共產黨內出現爭論,早年的書生或被轟下臺,或幡然認定中共唯一的目標是奪取政權。並認定達致目標的手段是軍事武力。至於這種軍事鬥爭怎樣進行的爭論?以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装奪得政權為最終結論。其他的主張不但失敗,而且被目為機會主義路線在共產黨內受到徹底清算。
三、毛澤東時代的災難是農村包圍城市的必然后果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幾乎所有在大陸成長的人都認定是無可辯駁的真理。因為中國共產黨確實以此奪得政權,從這一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稱之為真理自是應有之義。但對於中國,對於中國人民而言又如何?一個政黨取得一個國家的政權,只是一種政治現象,無所謂真理。關鍵在於取得政權的政黨是否帶領國家在現代性的方向上前進與發展。這樣取得政權與真理完全是兩碼子事,尤其是在那些落後國家,取勝政黨或政治勢力,有的帶領國家走向現代,日本的維新志士是這種例子的代表;那些把國家帶回神權時代的霍梅尼,埃裏多安則相反。
毛澤東革命是馬克思學說的列寧主義轉向之後的二重轉向。列寧主義的俄國革命還可以說是一塲城市工人階級的革命。如果說馬克思主義在它的創立者那裏還是具現代性學說的話,列寧主義轉向已拋棄了大部分的現代性了。毛澤東革命則純粹是一場中國農民革命。必須指出這裏說的有關中國革命並無現代革命的意義,只具中國語境下諸如湯武革命改朝換代的意義。在更大程度上毛澤東革命根本是在中國進行去現代性的運動。
農村現代化
中國的現代轉向毫無疑問城市領先於農村。毛澤東以農村包圍城市,以農民的力量奪取中國政權的時候,中國的現代轉型主要發生在城市。從人們的思想意識,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到制度安排,在現代性意義上,城市大大領先於農村。這是大家都會接受与認同的事實,因篇幅所限,我們不對現代性作內涵的定義。從奪取政權角度看,農村與農民人數大大壓過城市與城市居民。自然勝算較高。但是你要農村包圍城市,你首先要發動農民,那就要以農民眼前利益為號召。毛澤東的農民革命的口號叫做:打土豪分田地。叫做:三畝土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坑頭。与李闖的「闖王來了不納糧。」等等歷史上的農民造反口號,根本如出一轍。完全看不出二十世紀的時代特點即現代性。
實際上農民的根本利益農民自己根本看不到,那就是向現代性靠攏。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完全是用充滿前現代意識的農民去剿滅本來是中國希望的,城市與城市居民的現代性。結果是掛着馬克思主義招牌的中國農民奪取了中國政權,但歷時百有餘年的中國現代轉型隨之逆轉。
毛澤東建立的紅色中國,根本是以農民意識為主流的國家。中國傳統統治者最重要的制度構建是把農民固定在土地上,但主要依靠的是相對柔性的意識形態比如宗法觀念的灌輸來實現的。在毛澤東治下把農民固定在土地上,把其他人固定在單位內,其徹底性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程度。可以說是距離現代性最遠的一種制度。這種與現代性逆道而行的農民社會主義自然是一場悲劇。
毛澤東時代的終結
用羅斯福揭櫫的現代社會四大自由: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及免於恐懼自由,証諸有毛一代,恰恰完全是相反的景象:言論自由,信仰自由不用說了,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也許太抽象,或者事不關己。那個時代大多數人尤其是農民飢寒交迫是中國歷史上和平時期所僅見;而幾乎所有中國人尤其是在各種單位的非農居民,終日處於惶恐中,包括紅色政權最頂尖的核心人物。:國家主席乃至毛的遺孀。雖然江青不是毛在世時出事,但她明顯受累於她丈夫留下的制度。
毛澤東時代發展起來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這種理論指導下的,后來在文化革命中達到登峰造极程度的极左路線,實際上就是毛澤東去現代性革命的必然歸宿。因為毛澤東革命成功后,他成了開國皇帝,視所有人為他的臣下而為所欲為,沒有人能阻止他,一直到上天終結他的壽元,才改變這一歷史的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