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甲骨文和金文的「向」字象一所房子,窗戶朝北。(圖片來源:Pixabay)
「向」的本義,不是方向。《說文解字》:「向,北出牖也。」即是朝北的窗。「向」字甲骨文作,金文作,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口象北出牖。」換句話說,甲骨文和金文的「向」字象一所房子,窗戶朝北。《詩經‧豳風‧七月》:「十月蟋蟀入我牀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塞向墐戶」,就是塞住朝北的窗子,用泥巴泥住門縫,原因是十月的北風太厲害了。
朝向北的窗,引申而有朝向、方向義,如《史記‧龜策列傳》:「於是元王向日而謝,再拜而受。」說宋元王朝向太陽拜謝,兩次下拜後接受了神龜。又如晉潘岳《閑居賦》:「蘘荷依陰,時藿向陽。」向陽,就是朝向太陽。
「向」本無相向義,有相向義的是「鄉」,甲骨文「鄉」字作,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謂「象饗食時賓主相嚮之狀」,故有相向義。由於同鄉之人往往共同飲食,因此「鄉」又用作鄉黨字。「鄉」字用作鄉黨義讀平聲,用作相向義則讀去聲。由相向義引申,則有面向之義,如《左傳》魯僖公三十三年記載,晉敗秦師於殽,秦穆公身穿白色衣服駐紮在郊外等候,對着戰敗回國的將士號哭。《左傳》原文是:「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鄉同今向字。」又《荀子‧非相》:「鄉則不若,偝則謾之。」楊倞注:「鄉,讀為向。」王先謙集解:「向則不順,背又謾之,故必窮。」《荀子‧非相篇》說:人有三種必然會陷於困厄的事,其中一種是:當面不順從,背後又毁謗,那必然使自己陷於困厄。
由面向引申而有方向義,如《荀子‧成相》:「武王怒,師牧野,紂卒易鄉,啟乃下。」楊倞注:「易鄉,回面也,謂前徒倒戈攻于後。啟,微子名。下,降也。鄉,讀為向。」那就是說:周武王赫怒,陳師牧野,紂王士兵改變方向,一齊倒戈,微子於是投降。又《韓非子‧內儲說上》:「夫矢來有鄉,則積鐵以備一鄉;矢來無鄉,則為鐵室以盡備之。」舊注:「鄉,方也,有來從之方。」那是說:箭射過來如果有一定的方向,那就用鐵堆積成鐵牆來防備這一個方向;箭射過來如果沒有一定的方向,那就要建造鐵屋來全面地防備它。在韓非看來,所有臣子都不是好人,都在覬覦君主的政權,所以君主必須處處設防,就像那防箭的人,要全面防備,才能不受傷害。
此外,「鄉」在古籍中,也有解作窗戶的,那是借作「向」,例如《儀禮‧士虞禮》:「祝從,啟牖鄉如初。」鄭玄注:「鄉,牖一名也。」賈公彥疏:「云『鄉,牖一名也』者,案《詩》云:『塞鄉墐戶』,注云:『鄉,北出牖也。』與此注不同者,語異義同。北牖名鄉,鄉亦是牖,故云『牖一名也』。」正如上文首段所述,賈公彥疏所引《詩經》「塞鄉墐戶」,今《詩經‧豳風‧七月》作「塞向墐戶」,毛傳:「向,北出牖也。」上引《儀禮‧士虞禮》的「啟牖鄉」,是打開窗戶之意。
至於「嚮」字,不見於《說文解字》。《集韻》云:「鄉,面也。或从向。」根據《集韻》的解釋,「嚮」是解作面向的「鄉」字的或體。《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簪筆磬折,嚮河立待良久。」用的正是面向義。
與「鄉」字一樣,「嚮」也有相向義,如《孟子‧滕文公上》:「[門人]入揖於子貢,相嚮而哭。」由面向義引申,「嚮」字也有方向義,如柳宗元《送從兄偁罷選歸江淮詩序》:「今吾遑遑末路,寡偶希合,進不知嚮,退不知守。」
「嚮」字也有借作「向」而解作窗戶的,如《荀子‧君道》:「便嬖左右者,人主之所窺遠、收衆之門戶牖嚮也。」
現今「嚮」字經常在「嚮往」、「嚮導」等詞中出現,這些詞中的「嚮」應讀作「向」,不應讀作「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