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感懷:在教育培養年輕一代的毛鄧之異

──應該把青年學生送去封閉的農村還是開放的歐美?

近年社會上有一股勢力或者說一種思潮,要從毛澤東那裏尋找思想資源,清算鄧小老的改革開放與世界接軌的路線。從鄧小平返回毛澤東是不是有益於吾國?
封面圖片說明:毛澤東(左)、鄧小平,亞新社。
 
9月9日是毛澤東的忌辰。紅朝太祖龍馭賓天已經40年整了。中國在偉大領袖去見共產主義老祖宗馬克思之後,實行鄧小平改革開放與世界接軌的路線,國家面貌,庶民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今上口中所說的前30年後30年,真正是河東河西之異。這兩個30年孰好孰壞,有客觀的現實可以對比,國人心中自有結論。毛鄧路線南轅北轍,彰彰明甚,極難共冶一爐,互不否定。古人所謂不出於此,即入於彼。庶幾近矣。
 
本文只從紅朝太祖太宗兩朝的教育政策或者說培養接班人大計的舉措,看看這兩位紅朝最重要人物對現代性認識的根本差異,以使我們加深紅色中國歷史的認識。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毛主席一生「獨共南山守中國」。一直到他坐上金鑾殿的龍椅,從未出過國門。甚至大部分時間都沒有離開中國的農村。在毛的內心世界,中國農村佔有最重要的位置。那裏才是真正的中國,甚至是弈世相連的,永恆的中國。在毛的思想意識中從來未有把農村改變為城市,即是今天喊得震天價響的「城鎮化」。反而,作相反之計的措施經常見之於他的指示。基於這種思想,很早以前他就把學成歸來的青年學生送到鄉下。必須指出的是,毛送受過教育的青年學生到農村不是讓他們去引導與現代隔絕封閉狀態的農民,而是要青年學生去向農民好好學習。當年紅色懿文太子從蘇聯學成回國,就被送到陝北農村學習,補「中國農村生活」之課。
 

培養毛思想接班人

 
毛主席這種教育思想或者培養接班人的構想,在文化革命中得到徹底的實踐。超過1000萬的老三屆被送到邊遠地區,幾乎與現代性絕緣的農村。這些人最後真正成為毛主席事業的純粹接班人。一生的思想意識完全由毛主席形塑鑄造而成,不受其他意識所污染。毛主席真的得償所願。靠着這些人,毛主席在走下神壇三十年後,重新受到膜拜。是主席之幸還是國家之幸呢?
 

改革開放 留學歐美

 
鄧小平老入古稀之年始執掌帥印,為中國這隻大船領航。鄧上台後最早作出的一批決策是派中國最優秀的青年學生到歐美日本去留學。這幾乎是反毛澤東之道而行。歐美日本是最現代化、思想意識最現代性的國家。那邊的國家有走向現代方向發展時所需要的科學、管理技術和自由平等包容的思想意識。亳無疑問,這與鄧小老少時經歷大有關係。這位中國共產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弱冠之年就走出國門,在啟蒙運動的故鄉法國度過了六年的留學光陰。雖然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學校接受教育,甚至未曾進入過正規大學,但是在鄧小平世界觀形成的年歲,這段生活經歷無疑對鄧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至少也在潛意識中留下印記。
 

培養中國科研專家

    
鄧小平的這一決策對中國後來的發展騰飛和崛起帶來了極為深遠,積極的影響。迄今為止,有以百萬計的中國學子負笈歐美日本,其中包括這個時代中國最具天分的青年一代。中國科技30多年的發展,以及它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與鄧小平培養人才的政策密切相關。有評論說,中國科技實力己躋身世界第一梯隊,甚至可以和美國分庭抗禮。如果沒有鄧小老當年的遠見卓識,那是絕對不可想像的。今天作為中國最高科技學術殿堂的中科院和工程院,其最高職銜的院士,超過七成系出歐美名校。中國大部分學科領域的學術帶頭人有西方教育背景。甚至諸如量子通訊,航太航空等軍事尖端部門的專家也都由歐美名校培養出來。這既說明歐美名校有教無類,那裏的大師傾囊相授;也說明那些名校名不虛傳。
 

毛鄧之異 孰好孰壞

 
現代社會發展的動力是高效地開發腦力資源。青年學生的培養是臻於此一標的的關鍵基礎建設。同時現代社會的發展進步有賴於社會成員現代性思想意識的養成。中國傳統農村與現代絕緣:既無現代技術也無現代性意識。把青年學生放到那裏,雖然能培養純粹的毛澤東思想接班人,但對國家的現代發展並無裨益。近年社會上有一股勢力或者說一種思潮,要從毛澤東那裏尋找思想資源,清算鄧小老的改革開放與世界接軌的路線。從鄧小平返回毛澤東是不是有益於吾國?相信答案非常明確。

駱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