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筆者觀察,除非年紀非常老邁,或是患上了帕金遜病,否則很少人會手震。但喜歡抖腿的人卻很多,因此《說文解字》有从足的「䟴」字,說解云:「䟴,動也。」至於从手的「振」字,《說文解字》云:「振,舉救也。」
手「震」變舉救?
由於「振」字之本義為「舉救」,因此古籍中「振」字用作挽救、救援義者頗多,例如《左傳·昭公十八年》:「鄭子產為火故,大為社,祓禳於四方,振除火災,禮也。」楊伯峻注:「振除猶言救治。」又《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吾無專享文武之功,且為後人之迷敗傾覆而溺入于難,則振救之。」振救,猶救助。又《漢書·遊俠傳·郭解》:「然其自喜為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顏師古注:「振謂舉救也。」引申則「振」字有救濟、賑濟義,例如《易經·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陸德明《經典釋文》:「振,濟也。」又《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振窮,謂救助窮困者。又《呂氏春秋·懷寵》:「選其賢良而尊顯之,求其孤寡而振恤之。」高誘注:「振贍矜恤。」又《史記·汲鄭列傳》:「臣謹以便宜,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又《漢書·文帝紀》:「百姓鰥寡孤獨窮困之人或阽於死亡,而莫之省憂。為民父母將如何?其議所以振貸之。」振貸,猶賑濟。邵瑛《說文解字羣經正字》「振」字下云:「此即俗賑濟之本字。諸史籍所云『振給』、『振貸』,其義皆同,盡當為振字。今人之作文書者,以其事涉貨財,輒改振為賑。」
「振濟」與「賑濟」
由於振濟事涉貨財,所以古籍已有頗多作「賑濟」,不盡如邵瑛所說今人始改。例如《管子·輕重丁》:「貸稱之家皆析其券而削其書,發其積藏,出其財物,以賑貧病。」又《韓詩外傳》卷三:「弔死問疾,赦過賑窮。」又《漢書·王莽傳下》:「今東方歲荒民飢,道路不通,東岳太師亟科條,開東方諸倉,賑貸窮乏,以施仁道。」又《白虎通·文質》:「朋友之際,五常之道,有通財之義,賑窮教急之意,中心好之。」
「賑」字从貝,本義為富裕。古籍中頗有用此本義者,如《文選》張衡<西京賦>:「郊甸之內,鄉邑殷賑。」薛綜注引《爾雅》:「賑,富也。」又左思<蜀都賦>:「爾乃邑居隱賑,夾江傍山,棟宇相望,桑梓接連。」劉逵注:「隱,盛也;賑,富也。」但「賑」用作富裕義,似不及用作賑濟義之多。
「振動」與「䟴動」
至於从足辰聲訓為動的「䟴」字,古籍中極少用。古籍中只有「振動」而無「䟴動」,作「振動」者如《墨子·尚同中》:「是以舉天下之人皆恐懼振動惕慄,不敢為淫暴。」又《史記·外戚世家》:「今大將軍姊為皇后,三子為侯,富貴振動天下,主何易之乎?」
當然,用得更多的是「震動」。《說文解字》:「震,劈歷,振物者。从雨,辰聲。」「劈歷」,今作「霹靂」。「劈歷,振物者」,即使萬物振動的疾雷。《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爗爗震電,不寧不令。」毛傳:「震,雷也。」《左傳·隱公九年》:「春,王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詩經》與《左傳》所用均為「震」之本義,意為雷、響雷。引申而有震動義,《詩經·魯頌·閟宮》:「不虧不崩,不震不騰。」劉勰《文心雕龍·時序》:「風動於上,而波震於下者。」所用均為震動義。與抖腿之「䟴」相比,霹靂之「震」,當然更為震動。
(圖片: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