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星喚沙影,長空掛月明。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的一夜,王圓籙道士發現密封千年的「藏經洞」,及後變賣在洞中發現的文物來籌募經費,修葺洞窟。後人對他的評語毀譽參半。內容稀有而豐富的敦煌文物,因此流散至世界各地,到底王道士所作,是否無意地折散了一批完整文物?還是意外地保護它們?這對我們有何啟發和意義?
踏入暗窟見法容
佛教是二千多年前積慮下來博大精深的智慧。佛教藝術是推動和成就佛教繼續流傳的媒體。佛教於漢末從印度經中亞沿絲路東來,漸與本土文化結合而創作出大量極高水準,富真、善而美的藝術品,可惜這些珍品的載體,中原的木建寺院,多因天災人禍而被毀,大量佛教藝術隨之而失傳。
唯開鑿於北方僻遠山崖的佛教石窟寺,遠離塵囂,雖歷盡滄桑,尚得以保存。尤以敦煌佛教藝術內容最為豐富多采,除最初樂僔法師於366年遊行至敦煌,見環境幽靜且有水源,留下作禪修而開始了第一個石窟外,敦煌因處邊陲要塞,迅速發展成中古絲綢之路的樞紐,人流和物流、精神和物質的重要集散中心,是中西兩方僧侶和商侶必經之地。在中原與西域多國之間穩守與交流,衍生出連綿千載的佛教藝術奇葩。世事無常,這座佛教藝術聖殿也因時移世易,國家版圖變化、海上絲路興起等原故,至明嘉峪關建成,敦煌正式被遺忘於塞外。瑰寶被埋於黃沙風雪中,寂然於歷史的角落數百年。
至1900年王道士發現「藏經洞」,他捧着丁火的油燈,重新燃亮了敦煌石窟內的佛相慈容,金光重爍於世人前,敦煌從此也再一次耀目於世界。藏經洞內藏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及十多個民族文化的書畫文獻,4至11世紀文書、剌繡、絹畫、紙畫等五萬多件文物。加上敦煌石窟群本有保存的735個洞窟、共45,000平方米的壁畫和2000多身彩塑,現為世上保存完整、內容最豐富精美的佛教藝術重地。這些得以重見天日的中古遺珍,是古絲路上各族文化交流的唯一較完整見證。各國專家聞風而至,各取所愛回國,藏經洞的千古文獻和石窟寺中的部分壁畫和塑像,亦因而流失四散至世界各地。
聚散無常復重逢
1944年1月1日,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一批又一批有志精英青年離家到敦煌,承擔守護這絲路遺珍。他們住土房、喝鹹水,抵嚴冬酷暑、披大漠風沙。他們帶領和培育一代又一代四方八面來的有志青年,整理、調查、研究、考證和開拓敦煌佛教藝術寶藏。
王道士所作,後人認同與否,歷史是改變不了的;可以改變的,是將來。保育工程最為迫切,這些佛教藝術,顯示了古文明的互相交融:印度犍陀羅而來的希臘和羅馬風格、波斯獨有的文化色彩、印度的宗教哲學和中國同樣遠古的華夏文明合併,皆融合並現於於敦煌佛教藝術中。
可是這些千年寶物,自發現後因氧化等原因,不斷在損耗,如奉在我們掌心中的流沙,色彩秒間流逝。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989年以來,敦煌研究院開始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合作保育工作,進行複雜而艱辛的古蹟修復。他們不懈努力、合作無間,直至最近有了豐盛的成果,並樂意與大眾分享。
歷史不能重組,文物可以。《敦煌石窟寺: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大型展覽,由2016年5月7日至9月4日於美國洛杉磯蓋蒂中心舉行,由敦煌研究院、蓋蒂保育研究所、敦煌基金會等機構策劃。並由紮根香港,熱衷推廣佛教藝術文化的何鴻毅家族基金為首席贊助機構,請來由英、法等地四家機構提供出自藏經洞的文獻和文物,內容豐富而多樣化。
萬里絲路繋情濃
在珍貴展品中,有來自藏經洞的唐代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此經於姚秦時期由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從梵文所譯,上印有咸通(868年)年間製,是世上現存最古老而完整的印刷品。除佛教文獻文物,還有有關祆教、景教等文獻;也有粟特文、古藏文、古突厥文、希伯來文等文獻,異常珍稀。這些文獻內容不僅宗教範疇,還有合同、信件、占卜書和地圖等,都是首度在美國展出,難得一見。
展覽另設有以最新科技支援的三維虛擬實境投影,立體地呈現盛唐45窟中的一鋪佛像,更有效地把千古藝術精品呈現出來,令參觀者儼如置身於石窟當中,與佛菩薩近距離凝望。公元前六世紀印度、盛唐中國、21世紀美國,皆因這份佛緣,及現代這超時空絲路而連繫起來。
是次展覽另設有三個精心營造的複製窟,它們完全忠於石窟現狀而繪,呈現石窟精美但危脆的狀況,由敦煌研究院藝術家長期精心繪成。275窟中有大型彌勒菩薩,以及早期佛傳、本生故事於壁畫上。285窟是莫高窟有明確紀年洞窟中最早的大型洞窟,建造於西魏大統四年(538年),壁畫色彩斑斕,將印度與中國神祇融薈,內容豐富而獨特。320窟是盛唐的代表窟之一,窟頂藻井繪有富麗的團花圖案,四周繪上華美垂幔與千佛,也是難遭難遇。
千年一覺敦煌夢
王道士是功臣?或罪人?所作是功或是過,不是我們的學習重點。我們更應關注的是藉此一例,觀照世間的無常與緣起。世間事物本是「成、住、壞、空」,「生、住、異、滅」。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各種現象,並無自主性和獨立性,都是互相依存。緣聚而生,緣散而滅,故說如夢、幻、泡影。
敦煌,是我們徘徊千載的一夢,夢中醒來才知身是客,出離世間方能淨如蓮華,覺悟不昧生死輪迴,涅槃寂靜是常樂。寶藏,不用往外求,一切現象皆是借境觀心。我們要發掘的,不是藏經洞,或掛礙文物放在那裏。我們要藉着以文字或圖像形式所流傳下來的佛教藝術為借鏡,透過觀賞這些千載難逢的精美佛像和文獻中的內容,提升心靈質素和思維高度。反觀自己,發掘自己思維深處的寶藏,那潛藏已久而本來具有的佛性。
人的一期生命只是短短數十載,一期一會,僅足以讓我們善用這期時間參悟空性,深觀因緣。苦與樂,得與失、聚與散,皆不是二元對立,而是一體兩面。覺悟遠離貪、瞋、癡,不執愛、無掛礙。所以我們平日盡可能鍛鍊心的力量,做到苦而不厄,煩而不惱,雖外境不斷遷流變化,心仍保持如如不動的平常境界。
(圖片:作者提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