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樂感美學」的幾點思考

「樂感美學」在融匯貫通中外古今美學的過程中,有沒有遇上理論上的範式轉移,或互不相容,甚至互為矛盾的情況?
上海政法學院的祈志祥教授出版了集古今中外美學大成,以之為重構美學基本素材的《樂感美學》。其目的不在重申中國美學的傳統形態,而在重談美的本質主義,思考了不限於中國,而是屬於世界的「美學未來的出路」。閱讀了《樂感美學》的一些主要觀點,向作者提問了有關的幾點思考。
 
祈教授說:「《樂感美學》是對以『樂感』為基本特質和核心的美學體系的一種思考和建構,而不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徵的研究與概括。《樂感美學》誠然從中國古代的美學形態『樂學』中吸取了諸多有益的資源,但它不是中國古代美學原理的提煉,而是綜合中外古今美學理論資源、結合審美實踐對美學的一般原理的概括。」《樂感美學》在融匯貫通中外古今美學的過程中,有沒有遇上理論上的範式轉移,或互不相容,甚至互為矛盾的情況?我懷疑這種情況如何處理。
 
祈說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價值將客體與主體聯繫了起來,因而,美既具有是否適合主體、有益於主體的客觀性特徵,又具有客體是否契合審美主體,為主體所感動、認同的主體性特徵。美的客觀性特徵,決定了美的穩定性和普遍有效性,決定了共同美以及普適的審美標準。而美是否契合審美主體,為其所認同感動,決定了美所產生的樂感反應的差異性、豐富性,決定了不能通約的美的民族性和歷史性。
 

美學大家 眾說紛紜

 
這個綜合性說法,我們曾片面地在1980年代中國美學論爭的四大流派裏,聽過點滴的部份說明:高爾泰的「絕對主觀論」,蔡儀的「絕對客觀論」,朱光潛的「主客觀統一說」及李澤厚的「客觀社會說」。《樂感美學》跟四大流派的區別在哪裏?尤其是說到「物我交融」中的「主客二分」,個中的思考跟朱光潛先生的「主客觀統一說」,分別未見鮮明。
 
「《樂感美學》說: 『美』不同於一般的樂感對象,而是神聖的價值符號,指對生命有益、 能夠與主體構成『對象』關係的,透過五官和心靈,有着『適性』的契合。成就這些『適性』的,『有價值的樂感對象』的法則、規律。在『適性』中產生愉快性、直覺性和反應性等美感的三個基本特徵,是為一切有快感功能的動物生命體而存在的。」這種說法,也令我不期然地想到杜威。
 

經驗判斷 自然感應

 
美國經驗主義哲學家杜威在其《作為經驗的藝術》(Art As Experience)一書中重申美感經驗的價值時,以之為主體在藝術欣賞中與對象相遇後的一份圓滿感覺,以及對事物「恰如其份」的體會;他以美感經驗為生物在其生活環境中,跟他物的互相適應,產生和諧,有關的和諧便是美感,附隨着它的是一種特別澎湃的經驗。 他說﹕「美感經驗乃一份自然性的感應……那些感覺乃是關於自然的和人為的世界的感覺,與及要成功地與之適應的挑戰。成功的適應乃由基本需要控制的;簡單來說,美感經驗乃一項批判性的,適應性的感覺反應,透露了世界的價值。」
 
我因而懷疑《樂感美學》跟杜威的在《作為經驗的藝術》裏所說的審美經驗,異同的地方在哪裏。可見新近的中國美學,其野心仍在博大和融匯中外的規模。
 
(圖片:Pixabay)

文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