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射」字從寸身?

至於「矮」字,則為一形聲字,從矢委聲。古者弓長六尺,箭幹長三尺,故度長以弓,度短以矢。「短」從矢豆聲,「矮」則從矢委聲。 明白了「射」、「矮」二字的構造和演變,就不會再說「射」、「矮」二字應互掉了。

有人問:為什麼「射」字從寸身而「矮」字從委矢?寸身會意,當為矮;委矢會意,當為射。「射」、「矮」二字會否應當互掉?

 

認為「射」、「矮」二字應互掉的,是不明白「射」、「矮」二字的構造和演變。「射」字金文作

,象用手拉弓搭箭形。其後弓形譌變成「身」字(小篆「身」字作
,從人而隆其腹,象人有身孕之形,與金文「射」字中之弓形相近而譌),而 右旁之
(金文「又」,象手形
)則變為「寸」(《說文解字》:「
(寸),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
,謂之寸口。從又從一。」那就是說:一寸等於十分。人手後退一寸,即動脈之處,叫作寸口。 
(寸)從又從一,一所指之處,為手腕下一寸。由於又、寸密切相關,金文從又與從寸相同),
中之箭,在「射」字之小篆、隸書、楷書中,已不知所蹤。

 

至於「矮」字,則為一形聲字,從矢委聲。古者弓長六尺,箭幹長三尺,故度長以弓,度短以矢。「短」從矢豆聲,「矮」則從矢委聲。

 

明白了「射」、「矮」二字的構造和演變,就不會再說「射」、「矮」二字應互掉了。 

 

由金文之

變為「射」,主要是因為弓形與「身」字小篆作
者形近而譌,文字學家稱這一類演變為譌變。 現再舉一譌變之例子:「折」字小篆本作
,從斤(意為斧)斷艸(艸即今之草字; 
字左旁之
,即艸字,改左右排列為上下排列),今變作「折」,大概是因為手字的小篆作
,與
形近而譌。 

 

要解釋「射」字和「折」字由古至今的譌變,比較容易;但要解釋另一些字如「春」字和「舜」字由古至今的演變,則比較困難。「春」字小篆作

,《說文解字》:「
(春),推也。從艸從日,艸春時生也;屯聲。」春日和暖,草木開始生長,小篆
字從艸從日會意,很容易理解;至於「屯」,則為聲符。由 變為「春」,完全找不到形體演變的線索,因此文字學家稱之為突變。周邦彥《六醜·落花》說:「春歸如過翼」,其逝也速,宋人遂以「春」為「一日夫」(見《太平廣記》)。 

 

 「舜」是字形突變的另一個例子。「舜」小篆作

,上半象木槿蔓延遍地連花而生,今楷書作「舜」,字的上半變得很厲害,所以稱之為突變。 除譌變、突變外,也有減省筆畫的,文字學家稱之為省變。「書」字是省變的一個例子,《說文解字》:「
(書),箸也。從聿者聲。」此處之「箸」,今作「著」,即書寫著作於竹帛之上。書寫是「書」字的本義,其字上半從聿,小篆作
,象手持筆形,故聿上加竹即為筆。
從聿者聲,筆畫繁多,故省掉字的中間部分,楷書寫成「書」。 

 

「香」字是省變的另一個例子,《說文解字》:「

(香),芳也。從黍從甘。」由此可見,「香」小篆作
,從黍從甘,以會禾黍甘香之意。「甘」小篆作
,從口含 , 是口所含甘美之物。
與「日」字形相近,因此
字下半之 譌為「日」,而上半之「黍」則省為「禾」,
之楷書也就寫成「香」。

 

除減省筆畫外,也有把筆畫繁多的偏旁更換為簡單偏旁的,文字學家稱之為簡變。例如神仙的仙字,小篆本作

,轉成楷書作「僊」,右邊偏旁筆畫繁多,故更換偏旁,變成「仙」字。

 

又如「阜」字,甲骨文作

,象山厓阪級形。阜部的字多與山有關,如「陵」本義是大山,「阻」本義是山路險阻。山厓阪級,可上可下,所以有些表示高下,升降的字也在阜部,如「陟」、「降」等。「阜」字的筆畫也比較繁多,從上述各字可以看到,「阜」作為偏旁,在楷書變成「阝」,放在字的左邊。

 

(圖片:Pixabay)

 

單周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