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聽過「敗北」一詞,那就是打敗仗的意思。不過,我們只說「敗北」,卻從不說「敗南」、「敗東」、「敗西」。有時會單用一個「北」字來表示打敗仗,例如《韓非子‧五蠹》︰「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為什麼以「北」表示戰敗呢?且讓我們看看《說文解字》「北」字的解釋︰「,乖也。从二人相背。」「乖」謂乖戾相背,「北」字甲骨文作 ,跟小篆一樣,都象二人相背之形。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認為「北」、「背」是古今字。打敗仗往往轉向而逃,背向敵人,因此「北」引申為打敗仗,戰敗稱「敗北」。《國語·吳語》:「吳師大北。」韋昭注云:「軍敗奔走曰北。北,古之背字。
「北」原唸作「背」
嚴格來說,「敗北」之「北」,應唸作「背」。《左傳·桓公九年》:「鬭廉衡陳其師於巴師之中,以戰,而北。」杜預注指出,「北」是敗走之意。陸德明《經典釋文》則指出,《左傳》之「北」,嵇康音「胸背」之「背」。不過,《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都已把「敗北」之「北」,讀作「南北」之「北」。
「敗北」之「北」,由戰敗義,引申而有科舉考試失利落第之意,如清蒲松齡《聊齋誌異·雷曹》:「樂文思日進,由是名並著。而潦倒場屋,戰輒北。」此外,又由戰敗引申為敗逃者,如《莊子·則陽》:「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又如《後漢書·臧宮傳》:「自是乘勝追北,降者以十萬數。」
上文說,「敗北」之「北」,《漢語大詞典》已不讀「背」,而讀作「南北」之「北」;不過,「反北」和「分北」之「北」,《漢語大詞典》仍讀作「背」,並且說這兩個詞中的「北」,是「背」的古字。
《漢語大詞典》「反北」一詞下云:「見『反背』」;而「反背」一詞下則云:「亦作『反北』」。並指出其義為「背叛」。書證如下:《戰國策·齊策六》:「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三國志·魏志·杜襲傳》:「襲帥傷痍吏民決圍得出,死喪略盡,而無反背者。」《戰國策》作「反北」,《三國志》作「反背」。
至於「分北」,《漢語大詞典》釋之曰:「分離。北,通『背』。」並舉書證如下:《尚書·舜典》:「分北三苗」孔傳:「分北。流之不令相從。」孔穎達疏:「北,背也,善留惡去,使分背也。」
《漢語大詞典》有關「分北」的解釋和書證,其實都有問題。《三國志·吳志·虞翻傳·注》言虞翻奏鄭玄解《尚書》違失事目云:「『分北三苗』,『北』,古『別』字,又訓北,言北猶別也。若此之類,誠可怪也。」虞翻說:「『北』,古『別』字」;又說:「北猶別也」。其實,古「別」字不是「北」,而是「」。《說文解字》:「,分也。从重八。八,別也,亦聲。《孝經說》曰:『故上下有別。』」「」音「兵列切」,即今分別字,古籍中多借用「別」字而「」字遂廢。「別」與「」義近而非全同。「別」小篆作,《說文解字》:「,分解也。从冎,从刀。」「冎,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頭隆骨也。」「別」象用刀切割分解,與「」象分別相背之形有所不同。而且,「別」音「憑列切」,與「」音「兵列切」在讀音上也不完全相同。不過,現已不用「」字,而以「別」字取代。《說文解字》「」字下引《孝經說》,也作「故上下有別」。
今《尚書》之「分北三苗」,「北」實為「」之誤。「分三苗」者,江聲《尚書集注音疏》云:「三苗為西裔諸侯,其族類當復不少,相聚為惡,故復分析流之。」「分三苗」,就是將三苗分別流放到邊遠的地方。
(圖片:設計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