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陳怡廷
公屋聯會主席王坤在過去30多年,見證香港房屋發展。他認為政府有訂立目標,以改善港人住屋的問題。只可惜,政府訂立目標後,沒有貫徹始終,亦不時自行修改,以致住屋問題一直不能全面解決。
公屋聯會最近出版《走出香港住屋迷思》,王坤回顧香港的公屋政策。他提及港督麥理浩提出的十年計劃,至今仍有30萬人「未能上公屋」,原因就是新移民爆炸性地湧入,政府又沒有作出限制,所以目標一直沒有達到。
王坤再談及九七之前,政府曾推出一個「跨治權」的長策。目標就是九七以後的十年,興建8萬個單位,當中3萬為私人房屋,5萬為公營及資助房屋。董建華上任特首後,沒有放棄白皮書,更加在8萬個單位的基礎上增建5,000個「彈性」單位單位為十年目標。換句話,計劃如期實施的話,十年後(即2008年)總計會有85萬個單位。
不能怪董生「八萬五」政策
王坤評述董建華當年上任的三個目標與實踐:
第一,每年興建8,500個公私營房屋單位,包括私人樓宇,公共房屋。這個並不全是董生的意見,是繼承過往的研究目標,也就是自1998年以來首份在房屋方面的長遠策略性文件 ——《長遠房屋策略》。當中5,000個單位,是董生及其團隊認為可作更寬裕的興建空間(彈性目標)。對於後來社會上一些有關對樓市的指責,王坤說: 「不能矛頭直指董生,事因他只根據原有的房屋策略計劃,再增建5,000個單位。即使樓市受影響,亦不足以一概而論,說成是董生的錯。」
第二,「上樓」的平均輪候時間為三年。董生在任期間,這個目標曾經達成,更是他上任後三年便達成。可是,現在香港政府所公布的公屋輪候數字為3.9年。
贊同公屋租置計劃
第三,七成港人自住居所。世界上和諧穩定,由市民建立歸屬感,自置居所的作用很大。故提出十年內要達到七成自置居所。回歸前,香港自置居所大概有百分之五十一(包括私人房屋、資助房屋)。董生因為建議出售公營房屋,包括公屋戶可買現有居所單位,即是「租者置其屋」計劃。當時香港的私人樓宇也很貴,如果將私人樓宇市場所作出的供應來達到置業目的,計劃應會變得很漫長。假如不推行這個計劃,香港便難以做到七成自置居所。
在1998年,政府推行「租者置其屋」計劃。政府打算十年內推出25萬個「租者置其屋」單位,但目標最終沒有達到,主要原因是期時發生金融風暴,經濟下滑,政府想要穩定樓市。後來,只有大概119,000萬公屋住戶有購入自住的單位。
團結香港基金去年底發表報告,主張推出補貼置業計劃,並希望八成港人自置居所。被問及八成自置居所是否一個離地的目標,王坤說一切視乎可行性。客觀來說,現時有大約一半自置居所,比例跟九七、九八年差異不大,但人口卻有增長,所以不能作任何定論。「從經驗所得,這些轉變必須由公營房屋入手。單憑私人樓宇市場,恐怕市民置業問題難以解決。」王坤認同團結香港基金建議,認為必須恢復公屋住戶自購居所,使更多港人能自置物業。
(封面圖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