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本港大學教育可謂已達高峰,接下來該如何發展,陳繁昌的答案是 role differentiation(角色分工)。「香港高教界可算是個奇蹟,本港八大,每所都是獨當一面、有板有眼的,實在是難能可貴。但如我剛才所說,亞洲各國都在追趕上來,我們要在全球市場上立足,必須自我定位,role differentiation。」
他以美國大學為例,表示當地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是各有特色,不盡相同,甚至不能比較的。「Boston 有兩所世界聞名的院校,一是哈佛,一是 MIT。若然有人問我,哪一間才是當地的第一學府?我會說,they are different,根本不能比較。即使哈佛的實力雄厚,MIT 亦不見得比它差,事實上它在很多範疇上都比哈佛優勝,這就是它的定位。」陳繁昌坦言,科大的定位就是要當 MIT。「很多大學都想當哈佛,我們不想,我們要當 MIT。除此之外,國際化亦是科大的定位。科大不但希望畢業生能成為香港大企業的行政總裁,還期望他們向外地發展,去國內、美國、馬來西亞,在全球各地打拚,成為國際的領導階層。」他補充,即使每所大學的定位不同,可是綜觀本港高教界,仍會是百花齊放。
科大難以辦成私立大學
不過,談到近年政府鼓勵發展的私立大學,陳繁昌則不以為然。他承認,優秀的私立大學不在少數,單是美國,就坐擁哈佛、史丹福等世界一流的私立大學。「但美國本土亦有很多劣等的私立大學,粗俗一點來說,就是學店。」他表示,私立大學須要自負盈虧,意即很可能無法得到政府資助。若是新辦的大學,情況則更惡劣,因為校友不多,捐助自然不足。
「以科大為例,我校每年約有20億元的政府資助,相當於總收入的三分之二。試想想,若要把這部分的收入來源轉成捐贈基金,我們需要的起動金額至少達數百億元,而且必須靠校友捐助募集,然而我校歷史不長,這恐怕是不可行的。」陳繁昌補充,撇除政府資助和校友捐款,新辦的私立大學的收入來源只剩學費,與學生的關係難免變成消費者和商人。
提到資助來源,陳繁昌指出,政府對大學的資源分配制度有不足之處。「由於每所大學定位不同,它們的需要也不會相同,所以政府須將現行制度優化,不可再單單視乎學生人數,也應該同時考慮每所大學的需要。」
香港學生應擴闊世界觀
陳繁昌一生致力於教育界,手執教鞕踏遍世上一流學府,綜觀全球大學生,他認為本港尖子與各國精英於學業上能力相當,但思維模式卻差異很大。他表示,美國等地看待大學的觀念有別於香港,認為大學是讓學生發掘自我的地方,所以當地教育系統偏向博雅。「以哈佛大學為例,本科是沒有專科的,本科生可以主修英文、化學、哲學,但若想唸法律、醫學等專科是不可能的。因為哈佛的法學院、醫學院是研究所,只有研究生才可研讀相關課程。」
他解釋,博雅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創意,刺激思維。「其實,本港學生不必急於決定發展路向,尤其現在大學制度由三改四,以學院收生,一年級學生應該多上不同課堂,培養不同興趣,從而了解自己更多。以 Steve Jobs 為例,他是蘋果公司的創始人,他在大學時期也不是只上有關電腦科技的課,他有唸中國書法,也有一些文科。所以大學生選修課堂不要只唸與日後工作相關的,應多讀一些感興趣的科目。這也是一種磨練,讓學生自己決定唸甚麼學科,發掘自我。」
至於兩地學生的世界觀,陳繁昌亦認為本港大學生的想法,不如外國大學生般宏大。「這或許跟大學歷史和校友相關,比如哈佛的學生,他們的榜樣是 Bill Gates、Mark Zuckerberg、Barack Obama。學生看見前人的成就,他們的志向不會只是謀一份高薪厚職,而是改變世界。」他又提到一位科大碩士畢業生的經歷,這位畢業生來自瑞士,隻身來到香港攻讀碩士課程,後來又到了西班牙工作。「如果有朝一日,本港科大生畢業後,能去巴西打拚,在美國公司工作,那將是很好的經驗,他的世界觀必然遠大。」
不過,陳繁昌強調,以上差距大多與地方文化相關,若論個人能力,香港學生可與外國學生爭一日之長。「我於加州理工學院完成學士課程,在史丹福取得博士學位,其後曾到耶魯、UCLA 等院校執教,現又於科大擔任校長,見盡兩地學生。以學業而言,將香港最優秀的首5%尖子,與美國最優秀的首5%尖子相比,兩者並無分別,所以本港學生要有信心。」
上任五年 科大創業文化終成氣候
事實上,很多亞洲人到美國等地發展,能創出一番事業,所以陳繁昌認為地區環境和文化,對年輕人發展甚為重要,大學亦應擔當鼓勵年輕人的角色,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文化,讓他們自行摸索將來的路。「其實一直以來,很多大學生都想創業,只是不知如何開始,大學便要為他們樹立榜樣。以科大為例,與我初上任時相比,創業氣氛現已算相當濃厚,也有了些成績,例如神魔之塔、大疆創新科技都是一些好榜樣。」
「作為研究型大學,我校有兩個目標,第一,創造知識,憑着最新的知識,最先進的科技,讓學生盡展所長,發揮創新思維。第二,訓練未來領袖,我校希望能裁培更多如汪滔(大疆創新創辦人)般的企業家,訓練學生把握不同時代的新機遇。」
他又認為,年輕人若想投身高科技產業,必須調整心態,不能永遠以消費者角度思考。「以 iPad 為例,大部分港人都會買這種平板電腦,但沒幾個想到創造一種新的平板電腦、創造新的科技。」他指出,所有高科技產品,都是由新概念開始。「大疆創新創辦人的概念就是發明一種新的遙控直升機,可以拍照的,多功能的。他就憑着這概念,在科大實驗室嘗試、實踐,最終獲得今天的成績,所以創造概念是第一步。第二是招攬人才。其實香港有很多專業的技術人員,又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畢業生,羅致這些人才是將業務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不當富士康,要當蘋果
回歸以後,有指香港工業早已北移,年輕一代如要創業,亦應跟隨大勢北上發展。對此,陳繁昌有另一番見解。「據我所知,所謂北移的產業,大部分都與廉價勞工有關,像是富士康一類的公司。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富士康負責生產高科技產品,卻與科技創新沾不上邊,因為研發新科技的是蘋果、微軟這類企業。我們要當的不是富士康,是蘋果。」
他續指,香港的創業環境良好,年輕人不妨放膽一試。「華為、聯想、TCL 的研究部門都開設在香港科技園,說明香港大有發展高科技產業的空間。論人才、資源、創意、科技、市場,香港一應俱全,唯獨欠缺良好的創業概念。我曾詢問創業基金投資者,為何不來港投資,他們說只要香港創業家的意念優秀,他們一定支持。」
籲政府建創科局 發展多元化經濟
除了大學及投資者,政府對於年輕人創業亦相當重要,良好的發展政策能讓他們盡展所長,亦可帶動地方經濟。至於香港政府,陳繁昌認為有改善空間。「香港的產業不夠多元化,沒有給予年輕人足夠空間發揮天賦。其實每人天分不同,何必都讓他們從事相同的行業?政府應該鼓勵及協助年輕人在擅長的領域發展,這樣的話,不但他們能發揮所長,亦可令香港經濟變得多樣化。」
陳繁昌又指,政府應制定更多長遠策略,例如設立創新及科技局。「老實說,發展創新及科技局未必對年輕人創業有太大的幫助,但至少能將這個想法帶到領導層面的高度。當有一位局長為創業家發聲,在這方面投放的資源亦會多一些。我說的資源不只是金錢,亦是機會,例如引入創業基金投資者的機會。」
他期望,若創新及科技局得以成立,當局除了鼓勵年輕人創業外,亦應研究如何利用香港政治地位,引入內地人才、資源,邁向國際平台。在這方面,他認為大疆創新是很好的例子。「大疆創新是香港公司,它的產品於長三角生產,但它的市場遍布全球。一個品牌面向全球,並非易事,但香港絕對有能力做到。」他又提到以色列的國際企業,指香港可以向其借鏡。「美國的納斯達克指數當中最多的是美國企業,其次便是以色列的企業。不但如此,香港首富李嘉誠在以色列的投資亦十分龐大,其實以色列人口與香港相差不遠,他們做到,我們也能做到。資源方面不成問題,香港的條件很好,我相信只要有良好的概念 ,李嘉誠亦很樂意投資在香港創業家身上。事實上,李嘉誠今年亦有捐錢給科大,用意就是鼓勵我校的學生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