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世界是以民族國家為治理單位組成的國際社會。國際社會的成員各自決定它們的發展路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發展成就各有不同,從而在世界格局中不斷發生此消彼長的演變。我這裏所說的歷史階段,主要是從經濟形態而言,指的是現代社會各國所經歷從人力經濟、經過人手經濟到人腦經濟演變的各個歷史階段。因為現代世界各國的比拼主要在經濟實力方面,經濟實力的消長使世界舞臺的主角。每過三數十年,多有人面桃花之異,也應了我們中國人那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老話了。
在上世紀90年代蘇聯崩解,計劃經濟落幕之前,世界格局以冷戰為主軸。以經濟層面論,世界格局處於東西方對立的分隔狀態。雖然實行市場經濟的西方陣營通過當年的關稅和貿易總協定(即今天的世貿)推動貿易自由化;並以其他形式推進投資自由化,使西方陣營內的國家進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可以說是全球化的濫觴。但是東方集團鐵幕國家,中蘇的嚴重對立與衝突使經濟交流近於斷絕。在毛澤東時代,中國幾乎切斷了與世界所有國家在所有領域的聯繫成為一個封閉的國度;蘇聯及其衛星國東歐集團,儘管以經互會為紐帶有蘇聯人主導的所謂國際分工,但是在計劃經濟體系下,生產要素為中央計劃機構所控制,並非自由流動,加上意識形態與政治對立的影響,自然無從形成以各國稟賦為基礎的世界經濟體系。可以說從蘇聯實行計劃經濟,尤其是二戰後形成的東西方兩大陣營以後的這一歷史階段,世界格局包括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兩大體系的競爭和對決,和西方體系下的全球化即在那些國家間生產要素開始了自由流動。
20世紀下半葉,由於市場經濟制度給予創新進步這一現代經濟最重要的動力,起到激勵推動的作用,明顯優於僵化的計劃經濟制度,並帶動經濟從人手形態進入人腦形態,從而使兩種互相競爭的經濟制度逐漸分出了優劣。在人類社會優勝劣敗規律作用下,計劃經濟最終被遺棄,特別是在蘇聯崩解後,幾乎所有國家都擁抱了市場經濟。這樣,全球化真的席捲全球。在 WTO 架構下,生產要素趨於全球自由流動,各個國家的競爭與發展路徑不再與以往一般了。先進國家不能關起門來,憑已有的積累包括資本積累與技術積累,高枕無憂地過日子了。同時一些本來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則得到巨大的契機,只要它存在着對當前經濟發展特別有利的優勢,包括人手的、資源的等方面,資本、技術就從資本高地和技術高地滾滾而來,甚至提供巨大的市場。總之,在全球化之下,落後國家的經濟發展乃至起飛都變得更容易。該國家的開發能力決定其競爭和發展,有利當前經濟發展的潛力。這種潛力在相當程度上決定於國家的制度和傳統,由傳統構成的文化乃至國家的規模。
全球化席捲全球己經四分之一世紀。世界發生了徹底的變化。有舊勢力的衰落,有新強權的誕生。世界出現了新的格局。這種新格局下,最令人矚目的關鍵角色莫過於美國、德日和中國的了。這當然不是一個對等的三角,它更像是一個由頭腦、軀幹和四肢組成的靈長動物。
全球創新之所:美國
美國因為自由平等民主的國家制度,自由主義的市場制度和包容性的文化,加上英語在世界的廣泛應用,成為各個領域的通用語言,毋寧說是人類精英的通用語言。因而美國匯聚了全球精英,集中了全人類最聰明的腦袋,構成了世界創新中心。100多年來,人類最重要的創新幾乎都出自這個國度。別的國家多是在這個國家創新的條件下作出改進,更多是組織生產。當年日本人橫掃全球市場的消費電子產品就是這樣的例子。這些消費電子產品從晶體管(原子粒)收音機到隨身聽(Walkman) ,都是美國人的發明。美國能夠成為世界創新中心靠的是吸引了全球最聰明的腦袋們。而要吸引這些腦袋靠的就是上面提到的國家制度、市場制度、文化制度和英語。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難以全部具備的。當年日本氣勢似有蓋過美國之象,那不過是一個時代的表象。當年的消費電子產品時代,世界還在人手經濟時代,下面我們會看到,在那種時代,日本社會有其優勢,當年日本第一的高亢叫喊有其根據。
後來時代進入人腦經濟時代,創新才是最重要的發展因素;隨着時代的改變,日本第一不再。是不是日本人看不到創新的重要作用呢?非也,日本人在最鼎盛的歲月投下巨資,誓與歐美在科技創新領域爭一日之長短,要爭取幾十個諾貝爾獎。但是要成為創新中心,以創新驅動經濟而言,則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日本儘管也有自由民主的國家制度,自由主義的市場制度;但是作為單民族國家加上日語在世界流通性的局限,日本難以吸引世界最聰明的頭腦,自然與世界創新中心無緣。
精湛的工匠精神:德國、日本
德國和日本的產品的優質廣為消費者稱道,自然也就大行其道。這兩國的汽車雄踞世界市場的鰲頭地位。其他機械如電子產品、醫療器械和一般消費品等等都在世界市場佔有一定的份額。德日產品在人們心中幾等同優質產品和信心的保証。德國和日本是如何在產品方面爭得今天的地位的呢?這與德、日兩國家在歷史和現代社會生活中提倡和鼓勵工匠一絲不苟的精益求益的精神是分不開的。德國人做事嚴謹,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注重細節。現代德國倡導工匠精神,其教育體系一大特色是職業教育。通過學徒制把技能一代一代傳授下去,並發揚光大。德國社會對技師給予充分的尊重,使他們有相當的社會地位。從而德國人以成為技師為榮,幾十年專心致志做好一件事,使德國在細分領域有無數的世界冠軍,執製造業技術的牛耳。
日本在歷史上就非常重視工匠精神,德川幕府時代就頒有工匠諸法度。歷史上柳葉刀由中國傳到日本,經日本工匠潛心改良生產出日本刀,質量超越柳葉刀,在朱印船貿易時代大出口到中國。現代日本存在一大批持績經營幾百年、技術不斷累積代代相傳的工匠。而日本人做事認真執着的民族精神,對日本精湛技術的養成具有極為正面的影響。
德日的精湛技藝,使他們的產品具備品貭好,為消費者所信賴與推崇,具有更高的市場價值,佔據高端市場。
中國:於最佳時機掘起
中國曾經選擇錯誤,站在歷史錯誤的一邊,在計劃經濟中蹉跎歲月。一直到鄧小平當權才幡然醒悟,作出轉向市場經濟,走與世界接軌的決策。中國走向市場經濟可以說是逢上最佳時刻。雖然鄧正式提出市場經濟轉向是在上世紀90年代,但是80年代甚至70年代未的改革已為市場化轉向作出鋪墊。同時,因為毛澤東的胡來,中國實際上根本沒有建成真正意義的計劃經濟體系。90年代計劃經濟在全世界落幕的時候,蘇東等國面對計劃經濟廢墟而惆悵,中國已經可以輕裝上陣。90年代可以說是世界新格局開始年代,全球化是新格局成形最主要的推動力。
90年代開始並以 WTO 的成立為契機很快進入高潮的全球化是一場真正的全球經濟革命。它使全球生產要素真正在全球自由流動。在生產領域,生產程式急速向生產成本低的國家流動。中國當年處於最有利的地位,而鄧小平也作了最正確的決定。這些正確的決定除了市場經濟轉向外,就是對有能者的激勵(即官員銓敘方面),誰搞得了經濟誰上去。這種銓敘制度不能說直接導致嚴重貪腐,但在國家深度介入經濟活動,政府負責人權力過大,無疑在相當程度上造就了貪腐滋生的條件。再加上環境保護方面放鬆,也就是環保支付的成本。客觀地看,環境污染未必是最高當局預計得到的後果,應是經驗的缺失。但是總的說來這是中國實現經濟起飛必須付出的成本。
因為當年全球化紅利花落誰家決定了大國盛衰之運,而洪運並不必然眷顧中國,競爭者起碼還有俄國和印度兩個大國。假如戈爾巴喬夫的上台和毛澤東賓天的時間異位(相差不過9年,非關公戰秦瓊之相隔幾百年也) ,則俄國可能佔盡先機。又假如中國不實行激勵政策或訂立嚴厲的環保政策,則生產工序遷入中國必無如此可觀。今天有些人因此而非難鄧小平,以為可以不付任何代價而取得經濟奇跡,那是無視歷史。尤其是有些人從毛澤東那裏找尋思想資源作批鄧的武器,那就更加不知所云了。實際上鄧的決策有其歷史的原因。任何大政方針都有其正反效應,而且有此消彼長的演變過程。不能因為今天反面效應大就否定當時的決策,更不應用毛那些根本與現代社會背道而馳的思想作武器,否定當年的決策。甚至意圖讓中國回到毛時代。中國根本的出路在世界,應該把與世界接軌的路繼續走下去,以此解決這條路走得不徹底帶來的問題。
中國在最有利的時候實行市場化轉向,把世界上幾乎所有可以遷移的生產工序都吸引到中國。我這裏所說的可以遷移指的是可以因遷移而帶來更多的利益。這使中國幾乎成為全球化唯一嬴家,攫取了全球化的所有利益。有意思的是全球化並非中國主催。這也給一些總喜歡以陰謀論看世界的人一個解釋這種現象的難題。中國在今天世界格局中以其大而得以居次席之地。中國如果不是其大,即便在全球化中得到多大的利益,也不會是一個受重視的國家。在現代經濟中,普通的人手技能並不值錢,對人類進步貢獻也不大。但中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其經濟的規模效應和虹吸作用對世界其他地方影響極大。因為大量生產工序遷入中國,這些工序所帶來的資金和技術使中國工業技術不須付出而得到巨幅提升,與此相關的中國軍事工業也受益匪淺。這對於具紅色基因,近期以民族主義為底色的中國政府具有特殊意義。由於中國的巨大市場規模和相對廉宜的勞動成本,中國橫掃世界一般消費品市場,同時吸引大量世界創新成果在中國生產。這有助於中國接觸幾乎所有最新技術。這除了使中國跟上新技術外,也對自己的創新發明大有助益。總之中國這個大,其為用實在大矣。
隨着技術的進步,這樣的世界格局無可避免會發生變化的。變化的趨勢將會是中美兩極不斷壓縮德日的空間。這實際上是在過去十年己經發生的事。美國集世界最聰明的腦袋,通過創新,機器能力不斷提高,使世界對精湛技能的需求減少;同時中國加強對勞動者技能的培訓使自身的技師在質和量方面得到提升,也使德日受壓。日本和德國經濟地位在最近被中國超越就是這過程的結果。中國目前看似一個很好的態勢,其以大為本的優勢並非全無隱憂。一方面,技術進步將使中國賴以佔優的勞動力價值開始下降;另一方面,印度這個人口與中國不相上下的大國如果實現經濟起飛,世界生產工序將重新洗牌,這對中國會是什麼意味,完全可以想像。反而世界上貌似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與美國競爭地球上最重要的資源:人類最聰明的頭腦。從而美國似乎有能力保持其優勢。
經濟盛衰對一個國家,尤其是世界大國在國際舞台可以擔當的角色,起着基礎性的支撐作用。但是正如國際關係學者所說的,經濟強國能不能成為世界強權還要看它有沒有意願,以及能不能把它的經濟力量轉化為國家可以對外使用的政治、軍事和外交的力量。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中,如果本文所提到的,各有角色的三股力量有相同的意識形態又和睦相處,只在經濟層面進行各取所長,分工合作的競争,世界將會更美好。美德日在相當長的時日裏面就是這種關係。德日儘管也有民族主義,但幾十年來這兩個國家與美國曾經有過互有盛衰的時候,但一直沒有人認定一定要壓倒對方,讓對方臣服。今天中國初嘗全球化的碩果,竟然使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以打倒美國為目標。中國能不能在舉事上壓倒美國是一個問題,理性地看,即便中國在軍事上獲勝,中國也未必有能力接受美國現在擁有的人類最重要的資源;聰明頭腦,原因如前所述,不贅。對於中國而言,與其謀求在軍事上壓倒美國,孰若繼續鄧小平的政策,與美國為友,既有益於中國也有益於人類。
(圖片:亞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