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不可以。文本中有很多客觀證據,尤其是卷章之間的相互指向和呼應,把各部分織成一個整體,足見上下各卷,屬同時代的。何況,全書上下,引用不少當代歷史發展和事件,還有那些注文,在在都反映出,各部分都在亞氏生命中同時代成稿的。(當然,同時代並不就是同一年。)我們留意文本中各類證據,不難察覺出全書內在的某種邏輯連貫性質。也許它不是近代思想家願意選取的邏輯,倒不能否認它有着某種邏輯,又是我們能夠明瞭的,更是亞氏或他的編者所選取的。站在讀者立場看,我們當尊重這個邏輯,相信本書組成,是個整體,是作者有意在一定時段內,開展出來的。
剛提過,說同一時代,並不必然是同一年代:八卷書,是在不同年代輯成的。毫無疑問,各卷各節,不像梯田那樣層次分明;某些卷到了最後,沒有完成(第八卷最為明顯;第六卷也像這樣)。也不必懷疑,某些卷間轉接過渡,並不「和諧順利」。(例如:〈二卷〉、〈五卷〉完結時,終段很長,像有後人增補文字;〈八卷〉尾段,也有類似痕迹。)有的地方,口吻和重點跟其他不一樣。固然,主題不同,會生成那樣是有可能的;但有些斧鑿痕迹明顯的,尤其是加插的歷史事件敍述,與當下討論無甚關係的文字,很可能是他的學生或編者加進去的。(〈一卷〉十一節就是一例。)這些都是問題,都值得讀者留意。
但就算在號稱文明科學的今天,大家享用各種先進設備,從校對到印刷,都十分精細了,那類事,還不是一樣發生?何況亞氏是兩千多年前的人,那是手稿只是卷軸的年代。我們做讀者的,給與同情和諒解,對學習有好處。口吻與重點有異,不必是因為年代問題,也可以是內容背景問題,甚至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間的搖擺,也不必牽涉到前期後期的爭論,而是理想體制與現實制度的討論。可見同一個人,在同一時段,有着同一理念,還是可以寫出不同的作品的。
全面考慮過後,我們認為,保留傳統次序——甲乙丙丁戊己,勝過十九世紀學者選取的新次序——甲乙丙己丁戊。大體上說,文本整體情況鋪排良好,格調上,肌理上,都像一件作品,能自成一格。書中論點極為貫通——儘管在不同的地方有着技術的難題。此書當然有瑕疵;但,像後人對司馬遷書的評語:「小疵無傷大雅」。從這角度看,《政治學》是亞氏的大作,一本相當完整的大作。
本文為《理想政體的追求:解讀(政治學)》導言,獲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wikimedia commons)
書名:《理想政體的追求:解讀《政治學》》
作者:鄧文正
類別:哲學
出版日期:2016 年 4 月 5 日
頁數:576
規格:165mm(W)x 220mm(H)/ 單色 / 平裝
ISBN:978-988-8265-07-7
定價:HK$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