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從1842年登上歷史舞台以來,就逐漸形成三大本土特色,把香港同中國其他地區區別出來。這三大特色是:
一、香港能以彈丸之地不斷推動中國大陸走向現代文明。從太平天國「總理」洪仁玕以香港管理模式為藍本撰寫他的《資政新篇》,到孫中山以香港為基地推翻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可以看到,一個半世紀以來,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每一個足迹都有香港的身影。全中國找不到第二個城市有香港這種光榮傳統。
二、香港的多元包容性格,使這個蕞爾小島,成為百多年來不見容於大陸專制政權的異見人士的太平門、避難所。這些人士,很多都是學有專長、藝有精湛的。他們來港後,既豐富了香港的文化特色,復承傳了中華道統。以錢賓四、牟潤孫、唐君毅等為例,他們在港建立新亞書院弘揚國學,在大陸執行滅絕中華文化的錯誤政策時,他們實現了「為往聖繼絕學」的鴻舉,類似例子不勝枚舉。
三、香港的國際性,在整個東亞地區無出其右。這種自然形成的國際性,首先是對香港有利,它等於為香港帶來某種意義上的政治緩衝,使大陸的專政制度不致直接危害香港(滿清、民國時期,乃至中共時期都是如此);其次是對大陸有利(閉關鎖國時代是大陸取得物資的渠道,改革開放時代是大陸引入資金技術人才的通道);再者是對整個東亞地區有利(區內任何國家有動亂,香港都成為他們可以信賴的資金人才的避難所)。
非靠排斥大陸來體現香港特色
這三大特色,是真正的經過百多年形成、沉澱下來的香港特色,是我們彌足珍貴和感到自豪的,這難道不也是香港本土的特色嗎?離開這三大特色來談香港的本土主義,恐怕只會「渺小化、矮小化」香港。所以真正維護香港本土主義的,應該致力於維護香港這三大特色,避免它們遭到中共「一黨專政」的腐蝕,而不是靠排斥大陸人或者大陸符號(如普通話或簡體字)來體現香港特色。
從維護香港這三大本土特色的角度看,悼念六四,適足以弘揚香港的本土主義,還望青年朋友慎思之。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亞新社)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