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收生多事之秋

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只有聽說大學互搶高分學生,原來還會互搶低分學生。
上周剛談到大學收生的改革,美國100多所大學響應哈佛大學的發起,把學生過去的「關愛」表現列為招生的重要考慮;恰巧又看到兩則有關大學收生的消息,都牽涉到比較複雜的社會問題,也牽涉到大學收生的體制和觀念,已經難以符合社會的現狀。可見,大學收生是一項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隨時可以爆發;還沒有爆發的,也許只是定時炸彈。
 
第一則消息是澳洲。最近有一份調查發現,澳洲大部分大學錄取的學生,成績低於預設的分數線(cut-off,沿用中國術語)。報告的結論是大學沒有按照規定收生,因此收到的學生不夠水準。論點是:第一,設定的分數線是學生能夠完成學業的最低保障;第二,也是畢業生就業供需的平衡點。因此,收生低於分數線,說明畢業生也許「不夠班」。
 

澳洲名校 降分收生

 
以新南威爾士為例,每年取錄新生5萬人。六所大學,新生中大概有一半達不到分數線,最嚴重的麥格理大學,63.5%新生達不到分數線;出名的新南威爾士大學,也有46.5%;悉尼大學最低,但也有26.8%。
 
澳洲大學收生,有一個指標系統 ATAR(Australian Tertiary Admission Rank),是按學生成績排名的百分點而給予分數,最高分是99.95,以0.05為一級;一名學生要是獲得90分,表示他的成績高於全部考生的90%,但是低於最高的9.95%。
 
以新南威爾士大學為例,一個法律學位的分數線是99.7,調查卻發現91%新生達不到分數線,其中兩名只有67分。西悉尼大學的醫學院,新生成績可以低至46分;而該校的一個建築管理課程,99%達不到85分的分數線。麥格理大學還邀請30多分的學生入讀商科課程。教學類的課程是重災區:新南威爾士大學的教學課程,三分一的新生低於分數線;麥格理大學的教學課程,86%新生低於分數線。
 
新南威爾士省的教育部長表示非常不滿,認為大學取成績低下的學生,「是以自己的聲譽作代價的!」他認為這些大學如此收生,是旨在套取公帑,因為澳洲的學生可有2萬澳元的貸款,畢業後再償還。
 
大學的辯護,則是為了讓弱勢的學生也有機會接受多一點教育。他們認為 ATAR 不是一個合理的評分制度,而許多學生是通過「另類」收生機制錄取的。
 
但是新南威爾士大學則帶頭組織八所大學,自稱 Go8,說要讓收生更加透明,彷彿隱含目前的「降價」(discount)收生是偷摸的行為。雖然新南威爾士大學本身也有不少的新生低於分數線。
 
聯邦政府的教育部長則似乎比較從容,認為那是大學的責任,「只須保證學生有能力也受到支持而畢業。」
 
這則消息,筆者橫看豎看,都有點摸不着頭腦。第一,既然是幾乎所有學校都要「降價」收生,那一定是整個制度出了問題;要不就是人口下降,生源不足;要不就是 ATAR 出了問題,弄得人人低分。第二,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只有聽說大學互搶高分學生,原來還會互搶低分學生。第三,有點同意聯邦教育部長的看法,成績高低,大學有自己的價值觀,也有自己的辦學理念與分寸,為什麼取錄成績低的學生也會成為罪過?換了一種情勢,說不定願意吸收低分學生的大學應該得到獎勵!
 

教育公平 反對減招

 
另外一則消息是在中國。4月22日, 中央政府頒布《關於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編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裏面包含一項「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
 
具體的計劃,就是要從比較發達的省份撥出一部分入學名額,轉移到西部比較不發達的省份。簡單來說,就是讓窮地方(西部)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入較好的大學。
 
按照計劃,江蘇要讓出3.8萬個名額, 湖北要讓出4萬個名額。這馬上在兩地引起數千名家長在省教育廳門前示威,家長擔心因此自己的子女升學的機會少了。但是也有針對北京、上海只須讓出5,000個名額,認為很不公平,於是到處打出「教育公平,反對減招」的紙牌。再加上媒體上「瘋傳」的警察圍毆家長的視頻,一時成為全國熱議的話題,稱為「高考減招」。
 
雖然江蘇、湖北與教育部協商之後, 都保證本年本省學生的升學名額不會少於去年;而由於人口下降,實際的取錄率最後會比去年高。但是由於有了「公平」的因素,民憤就一時平不下來。
 

政策傾斜 民不買賬

 
這個事件說明一些根本的問題。中國實行市場經濟,雖說是社會主義,難免就有了個人競爭的空間,這也許是與計劃經濟最根本的分別。
 
教育,改革開放以前,大學入學,是中央分配的,大家也習慣了,都會很乖;改革開放以後,逐步中央管的學校愈來愈少,逐漸的許多大學本省化,甚至教育部轄下的大學,資源也是中央與地方「共建」(即中央與地方共同承擔財政),於是地方的政府與民眾逐漸對於本地的大學有了擁有感;而實際上也換取了本地學生更多的升學名額(這裏是簡化了的說明,實際上複雜得多)。也就是說,有了「我的」與「你的」的概念。
 
簡單來說,較強的大學(所謂「一本」,本科招生第一批次)大都集中在沿海幾個省,以及當年因為備戰而大學較強的內陸省份(如陝西、湖北)。由於分布是以前留下來的,這些省份就繼承了較多的大學名額。根據體制,他們的子女進入全國其他「一本」的機會也較大;現在要減少這些名額,家長的情緒也就很容易明白。
 
但是假如我們抽身出來客觀地看看, 又會看出不同的問題。近年來,中國的高等教育突飛猛進,起碼規模上面的擴充,是全世界前所未有。但是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愈來愈少,特別是真正來自鄉村的孩子,已經降到極少數。這裏面有種種經濟、社會、金錢等等的因素,但是已經影響到貧困鄉村的小學,上學的慾望急速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今年的新政策就是想增加對貧困地區的傾斜,就是讓他們獲得更多的大學名額。這是減少社會不均的一種做法,但是單憑行政手段,顯然不容易為今天的民眾所接受。
 
這是中國亟須解決的社會問題,其性質,用內地的話,叫做「人民內部矛盾」。但是一旦家長示威,即使是和平,也會被視為擾亂,「維穩」之下,很容易釀成「敵我矛盾」。
 
本來家長渴望子女得到最好的教育,可以說是中國的文化財富。以對立告終,是非常的不幸。
 
(封面圖片:Pixabay)

程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