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活動興於麥理浩時代

順帶一提,麥理浩上任不久,便約見司徒華了。這是1971年的事,是司徒華自己告訴我的,那時「文憑教師薪酬事件」尚未發生。次年,明原堂一位宿生走來告訴我,說收到麥理浩的邀請,與幾位港大同學一起跟他共晉午膳,並問我知否背後的理由。我怎會知道?但可以猜到多少。
直至上世紀60年代中期,香港的家庭和學校一般都不鼓勵青少年花時間於課外活動。大多數家長和師長都認為「勤有功,戲無益」。
 
但我比較幸運,得以入讀非常重視課外活動的拔萃男書院,而父母也沒有限制我在這方面的參與。從拔萃到港大,我一直都是課外活動的積極份子。任職教師時,我不但鼓勵和協助學生組織各式各樣的活動,還經常加入他們的行列。
 
香港連續在1966和1967兩年發生暴動之後,政府意識到,讓青少年有過剩的精力是危險的,必須加以疏導,於是開始通過市政局和一些志願團體,為他們組織各種閒暇活動,並鼓勵學校推廣課外活動。這時,人們只看到課外活動的消極作用,沒有注意到它的積極意義。
 
在拔萃任教時,受到兩位長輩的影響,注意到課外活動的教育作用,於是興起了研究這個課題的意念。這兩位長輩一位是拔萃校長 James Lowcock,另一位是鄰校伊利沙伯中學校長 Arthur Hinton。他們有很多共同之處:重視課外活動、作風民主開放、態度平易近人,所以深受學生愛戴。他們都是校長之中的表表者。就課外活動而言,Jimmy 的演講和 Arthur 的文章都對我有深遠的影響。
 
既然唸碩士時以課外活動為研究課題,任教教育學院時想到開設這個科目,應是自然不過的事。這樣,我便先後在港大和中大的教育學院開設了這個科目。它在港大和中大都深受學生歡迎,但因為在港大開辦的日子比較短,時機也未算成熟,所以效果並不顯著。顯著的效果要到80年代,我入職中大之後才出現。這跟香港當時的政治氣氛不無關係。
 
麥理浩是第一位外交官出身的港督,之前的都來自政務官系統。從他的背景和施政看,他的任命跟香港回歸有密切關係。我相信:他首要的任務是處理兩次暴動背後的問題、消除港人的過客心態和引導他們建立對香港的歸屬感,使他們視香港為家園,進而以「香港人」自居。其次是在取得成就後,伺機向北京提出處理「97問題」的方案。他的背景、任務和思維決定了他的施政方針以及社會和教育政策。
 
以下是麥理浩在促進香港的文康體發展上所做的幾件大事:1972年,體協及奧委會聯合主辦國際會議,討論香港康樂體育活動的發展;1974年,教育司署設康樂體育事務組;1977年,政府成立音樂事務統籌處;1980年,上述康體組及音統處納入布政司署,由負責康樂文化組的專員領導;1981年,康樂文化組升格為康樂文化署,下設音統處、康體處和表演藝術組。
 
順帶一提,他上任不久,便約見司徒華了。這是1971年的事,是司徒華自己告訴我的,那時「文憑教師薪酬事件」尚未發生。次年,明原堂一位宿生走來告訴我,說收到麥理浩的邀請,與幾位港大同學一起跟他共晉午膳,並問我知否背後的理由。我怎會知道?但可以猜到多少。
 
(封面圖片:Wikicommons)

馮以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