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古與宗支

畫中之文字對畫法的嘉許,在恬澹之致,但也在出人意表;在師古,也在奇筆。
「如何看待中國書畫傳統?」。這個講題之所以有趣,除了主題,還在「看待」這態度。講題的英文名稱為「what About?」,就是說,那中國書畫傳統怎麼樣了,意味着這個傳統的處境出現了狀況,遇上了壓力。
 

藝術的問題

 
香港視覺藝中心的「開講!周六藝術講」請來了中大藝術系的莫家良教授。許多不在行的平常人如我,對中國書畫傳統都只懂肅然起敬,敢於冒犯者,便暗地裏以外行者的身份隨便說:「又搞那些老套路。」但突破不是輕易的,如果連老路的行徑也未能捉摸,便不會知道突破的目的。藝術不談目的?那麼為什麼掛在藝術史家口中的,都是問要怎樣解決藝術問題?藝術的問題,如果不在利害關係,那會是些什麼?又有什麼需要「解決」?
 
中國書畫傳統的「問題」,依講者看來,在有些人的陌生感,不合時宜感,以及瀕於摒棄。看唐寅的《古槎鸜鴿圖》,看工筆的精美傳統,或元代四大家之一倪瓚的《岸南雙樹》,講者便認為應予認識這些水墨之工及選材之義。講者帶導細讀倪瓚在畫上之七言絕句,記錄了贈畫之友誼,畫作的時與地,周邊的氛圍、樹之結構與天氣。畫意顯然不在寫實,而在情意以及借物而提及的人之灑情。倪瓚言:「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
 
講者又以趙孟頫之《參石梳林圖》之畫跋「寫竹還於八法通……方知書畫本來同」,討論中國書畫的哲學性美學。至於中西畫之別,講者又舉鄒一桂於《十山畫譜》中談中西繪畫之別,並以清代郎世寧的《聚瑞圖》為例,思考鄒氏之評語,謂西畫之擬真,可令人渴望走入畫的世界,但卻失於筆法,只餘工與匠。我們又看了吳昌碩的《品茗圖》,以及石濤的《墨醉圖冊》,以見中西畫法之別。
 
但傳統何以就是價值之所在?通古達今是中國書畫首則,如趙孟頫謂「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這樣的說法是否恒真句?看講者展示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局部放大便見趙氏繪畫中的古意。古意也在讀畫,細閱畫中的文字。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畫上的文字便載有多重故事。《湘君湘夫人》,跟顧愷之相傳的《洛神賦圖》比較,便見以筆法繪畫人體的飄逸輕盈,差別在着色,以及美人的面朧與身型。
 
畫中之文字對畫法的嘉許,在恬澹之致,但也在出人意表;在師古,也在奇筆。但新奇也不離其宗,例如形似不及筆法重要;這在書法更見一班。中國書法同樣顯現了非單元的古意,所謂「宗」,之於臨、仿或碑撲,雖多元而離不開氣質之說,或不害情性。儒家之藝術與道德觀,是傳統主要的命脈。
 
講座又提及清末民初,中國書畫所受到的批評,多與「改良」、「變法」及「革新」派有關。講者引述康有為、陳獨秀之打倒、滅絕中國書畫之古法論,認為仿古不及西洋畫之寫實。念到講者回顧徐悲鴻對中國傳統書畫的批評,以及陳師曾為文人畫的辯護,還有高劍父主張國畫現代化的苦心,建議加入空氣、物質及社會之世情等,實覺一般人忽略了中國書畫發展的轉折性,以及箇中的精神面貌。
 
(封面圖片:國立故宮博物館)

文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