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教育:改革的期待

埃及擁有一群思想非常敏銳、也深諳世界大局的決策者,怪不得改革文件寫得如此有深度。
有機會在開羅參加一個工作坊,是世界銀行應埃及政府而辦的。埃及正在進行教育改革,世銀請來各方面的專家——幼兒教育、職業教育、考試評核、學校、教師、科技⋯⋯而埃及的國際關係部長、教育部長、規劃部長都來了;特別是總統的特別教育顧問,從頭到尾都認真聆聽。
 
春天的開羅,日暖夜涼。飛機上看下去,開羅的周圍,可見的都是沙漠,就像香港周圍都是海。離市區不遠,是零散的金字塔。俯瞰市內,一望無際,都是民居,橫的豎的,整齊的街道,卻都是土褐色的,難免感到有點單調。走在街上,彷彿回到1970至1980年代,鬧市有點像20年前中國的縣級市。
 
去參加這個會,家人不無擔心,剛好又有人在埃及劫機。朋友善意地問:「這不是恐襲的目標嗎?」但是開羅卻出奇的平靜。街上,不要說士兵,連警察都不多一個。熟悉的世銀人員說,這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城市,外國人、女孩子,一個人走在街上,沒有一點擔心。
 

回教國家 開放社會

 
這是一個伊斯蘭的國度,每天五次膜拜必不可少,隨處可以看到人們誦經,就在街上按着方向鋪上地氈,整個店的員工一起下拜;同時,這又是非常開放的伊斯蘭社會,女孩子穿衣服,從短褲到只露雙眼的袍子都有,而大多數還是戴上有色彩的「蓋頭」,與馬來西亞有點相似。雖然伊斯蘭是國教,但是大約10%國民信奉基督教(某種東正教),開羅到處仍然可見有十字架的教堂。
 
眾所周知,埃及擁有非常古老的文化。考古發現,公元前7,000年,人類已經在尼羅河流域開始定居,並於大約公元前4,000年開始出現城邦。埃及的教育,在阿拉伯國家中首屈一指,在伊斯蘭國家中也是首屈一指,歷來許多伊斯蘭國家的學生都會到埃及留學,接受現代化的伊斯蘭教育。埃及教師一度成為非洲國家與阿拉伯國家爭相聘請的「外籍教師」,被視為先進的專業教師。事實上,在1950年代,埃及已開始普及義務教育,文盲率也一直是非洲最低(26%左右)的。
 
不過,時移世易,近30年左右,埃及的教育開始停滯,開始出現與其他國家一樣的種種問題。九年義務教育以後,高中沒有多大發展;大學教育,變化不大,國際排名甚低,國際比較研究,幾乎都排在榜尾。因此,在工作坊中他們提出的問題,也就是:幼兒教育發展不夠、中小學班額過大、公開考試壓力太大、私人補習遍地開花、職業教育不受歡迎、大學呼喊沒有自主等等,與其他地方沒有多大分別。
 
事前收到幾本厚厚的背景報告,以發展中國家標準來看,埃及基礎教育其實不太差。改革的計劃也似乎頗有見地,刺中要害,其中開宗明義就說:「傳統的就業來源,其增長遠遠追不上中學和大學畢業生的增長⋯⋯教育和培訓必須面對我們的經濟前景,因而須要培養全面的國民,讓他們可以一起致力於建設一個團結的社會。」這也許是許多國家的領導者沒有達到的境界。問題是,教育改革,容易實現嗎?
 

埃及教育正把握時間改革

 
會前,世銀的工作組開了一個非常細緻的預備會。得到的一個印象是,埃及擁有一群思想非常敏銳、也深諳世界大局的決策者,怪不得改革文件寫得如此有深度。也難免聯繫到:這可是一個有幾千年文化歷史的社會!那種文化的根,為教育打下一時難以動搖的根基。這一點與中國有點相似,不少外國朋友問過: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把整個教育制度連根拔起,為什麼現在教育又可以發展得如此迅速。答案也許就是因為有斬之不斷的文化之根。
 
筆者的主旨報告,第一句就說:「我知道我面對的是非常有學問(very sophisticated)的聽眾,你們背後是幾千年的文化淵源。」那是衷心的真話。
 
不過,許多朋友都會問,前幾年的動盪,過去了嗎?問諸當地的資深教育工作者,了解一般的看法。2011年的大規模示威,民眾顯示出愛國的力量,自推翻穆巴拉克後,軍政府接管,2012年穆爾西當選總統,穆斯林兄弟得勢,社會愈來愈分裂。擁護和反對國家「穆斯林化」的民眾分化,幾乎存在於社會每一個角落。
 
2013年軍政府政變,分裂暫時遏抑,社會恢復平靜。民眾,包括知識分子,不願意國家沒有民主,但是又慶幸軍人出來安定大局;現在的總統,大家都承認他非常愛國,本身沒有統治的野心,有點臨危受命的味道,但是到底軍人有軍人的辦事風格,人們心底裏還是嚮往民主。不管如何,政府與民眾似乎都希望趁社會的片刻安定,盡量搶時間發展,教育改革就是這樣的產物。
 
埃及還是一個言論非常開放的社會。開幕式本來是半小時幾位部長講話,但是臨時應邀主席允許台下發問,結果變成90分鐘的記者招待會;而記者的問題極不客氣,又很能充分反映民間的呼聲,雖然問的都是瑣碎小事(考試壓力、私人補習⋯⋯),但又可以感到民間的不滿與焦慮情緒,以及不相信政府會成功的心態。
 

各自為政 期待領軍

 
幾方面留下的印象,教育改革不是沒有方向,也很全面,但是沒有統籌,缺乏領軍(champion),這是許多地方教育改革不成功的一個關鍵原因。教育改革,牽涉上、下、左、右的互動與統籌,沒有一個領軍,不可能成功。這次聽到各部門負責人的報告與討論,說明都很盡責,也很周到,但是合起來看,卻是各自為政,互相之間缺乏連接,也缺乏一張完整的大地圖。
 
而且,也許由於每個部門也的確經過詳細考慮,因此討論起來,不免是為自己部門辯解的多。部門之間,真正合作的跡象似乎不多。這也是許多國家政府的問題,由於長年按慣例做事,沒有經歷任何行政上的衝擊,因此沒有危機感,還沒有感到共同力挽狂瀾的迫切。就埃及而言,即使經歷如此巨大的政治動盪,公務員系統的文化似乎聞風不動。
 
主要負責人說,總統對於教育改革非常支持,也很聽教育界的意見。因此,要總統啟動各政府部門,看來沒有難處,但那並不表示各個部門就能夠同心協力。沒有這種同盟心態,教育改革就很難成功。目前的情況,端的是看現在的核心人物,是否能夠周旋於各種勢力之間,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結成改革同盟。他們也感覺到,這是目前教育改革關鍵的一步。
 
原文刊於《信報》,獲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Pixabay)

程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