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川報告書》、中日差異與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名單有65國之多。很多是經濟水平不高的國家。這類國家對中國的過剩產能類別相對經濟水平較高的國家自然有更大的興趣。但是中國如果向這類國家實施投資計劃,可能遇到比日本更棘手的問題
30年前,日本經濟處在急劇轉變的前夜。在這之前,日本在汽車及消費電子產品等行業帶動下,氣勢如虹,於上世紀60、70年代接連超越當年的西德與蘇聯,躍居世界經濟次席。同時日本汽車橫掃歐美市場,把當地業界壓得喘不過氣。日本累積了大量貿易盈餘,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嚴重失衡。民族主義情感極為濃鬱的日本自信心極大膨脹,發出種種豪言壯語,大有一雪二戰失敗之恥的氣勢。日本出口商攻城掠地勇則勇矣,但是世界經濟體系也到了無法繼續下去的窘境,因而有羅浮宮協議與廣場協議出台,以糾正世界經濟失衡的態勢。
 

《前川報告書》非靈丹妙藥

 
糾正世界經濟失衡的協議,要求改變主要經濟體的貨幣匯率。這樣,日元匯率以倍數大幅上升。這種安排使日本的經濟在驕陽當空的天邊,忽然飄蕩着大片陰雲。日本國勢隨後日中而昃。日本人對糾正世界經濟失衡安排帶來的巨大影響一早就有警覺。並進行深入檢討,企圖找到應對沖擊、化解危機之道。1986年4月7日日本銀行總裁前川春雄領銜的組織發表報告書,提出應對之道,包括通過經濟轉型使日本從出口導向的經濟轉變為內需即內部消費推動的經濟;同時為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報告建議通過投資興建基礎設施,向發展中國家輸出過剩產能。報告建議的投資規模達5,000億美元,目標是諸如墨西哥之類有相當規模和潛力的國家。
 
後來《前川報告書》所提的建議因種種原因並沒有全面得到落實。日本經濟出現大家知道的四分之一世紀的衰頹。是不是落實《前川報告書》日本就不會出現後來的悲劇呢?畢竟歷史並不接受假設。以筆者的分析架構看,日本的由盛而衰,有更深刻的時代和日本文化因素,就好像蘇式計劃經濟由於內部矛盾,無法跟上時代步伐而必然被淘汰,非關戈爾巴喬夫一樣;《前川報告書》即使完全落實也無法根本扭轉那種趨勢。最樂觀的估計只是對衰頹有所緩解而己。因為《前川報告書》所開藥方與導致日本衰頹之疾根本不是一回事。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細讀《前川報告書》,其主旨和關鍵辭與中國官媒當今的宣傳大有似曾相識乃至雷同之模樣。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國內學者翻出了這個已成歷史陳跡的日本官方文件,琢磨一番,並作出各種評論。具代表性的,有早前國家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內地報章發表題為《回顧〈前川報告〉失敗三大教訓》的文章。把現在炒得熱火朝天的一帶一路輸出過剩產能與前川報告的提議相提並論。在大陸目前的政治氛圍下,自不免要對日本的失敗與中國的領袖英明作一番對照,並堅信中國一定成功。
 
中國今天面對的經濟形勢與30年前的日本確實極為相似。以他山之玉,拿別人的經驗教訓為借鑒自然極具價值。但是日本與中國是不同的國度,30年的間隔自是有河東河西之異。內地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在客觀看待世界大勢方面常有誤區。
 
中國人普遍不喜歡日本人,甚至認為日本是中國的世仇。因為日本在上世紀前半葉侵略中國,中日發生了八年之久的全面戰爭,中國遭受難以計數的人命財產損失。對於美國,中國人則有不同的看法。主要的是基於意識形態。因為美國是全球自由民主的堡壘,在冷戰時期卻是反共的盟主。自由主義者對美國有親近好感;共產主義左派自然痛恨美國。但就國家利益層面,美國曾經是二戰時中國的盟友,甚至在冷戰後期,毛澤東也襲中國傳統遠交近攻之故智,聯美抗蘇。美國更在60年代末,當毛與勃列日涅夫氏在中蘇邊界近於玩出火,後者意圖對紅色中國實行外科手術式的核襲擊時,美國出手阻止了蘇聯攻擊計劃的實施。那些反美的毛左憤青們應該知道,要不是美國,當年毛可能在那場劫數中化為粉齏矣。至於鄧小老改革開放導致的中國崛起,美國肯定是一個正面因素。
 

經濟衰竭 咎由自取

 
令人不解的是中國人,至少是內地那些代表官方立場的學者,一直以一種同情日本的心態看待30年前那兩個推高日元的協議,認定美國以佔領國的地位壓制日本,使之陷入四分之一世紀的的衰蔽。似乎美國是濫用戰勝國地位所取得的權力,而獲取不當利益。日本是不是因為日元升值才陷入衰蔽,包括本欄在內,已有很多分析評論,不贅。這裏我們只從國際貿易的角度看當年日元為何升值。
 
建基於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的國際貿易,只是國家利益互補,以增加參與者福利的經濟行為。長期存在一方取利,另一方受損的局面是不可持續的。日本戰後在美國扶持下,從一片廢墟中迅速恢復。到60、70年代經濟已經非常強大,進佔世界經濟次席。本來它應該承擔與其國力相稱的國際經濟責任,首先是為世界經濟均衡作出貢獻。但是日本作為一個狡黠的民族,只想佔人家尤其是佔美國人的便宜。以國際貿易的基礎,比較優勢的理論看,日本在消費電子行業和汽車製造方面有優勢,但在國內零售和農業方面處於相對劣勢。日本之狡黠就在於如當年人們所諷剌的,日本的經濟學教科書只有出口一章沒有進口一章。日本只關心優勢行業的出口,對開放國內零售業和農產品市場則堅決不開放。消費電子產品儘管多由美國發明,美國企業多已放棄這類產品的生產了。但汽車則是美國重要支柱產業,試想美國的汽車行業如果被豐田、本田等日本巨頭徹底摧毀,美國何來金錢把遊戲繼續下去。須知當年 IT 產品只是躁動於母腹,尚未落地的嬰兒。不要說美國作為戰後日本佔領國的地位,即使二戰勝敗易位,日本曾佔領美國,這樣的遊戲也是到了改變的時候了。
 
解決這種失衡的辦法不外是建立貿易壁壘不再與你玩下去,和改變匯價兩端,都是要扭轉日本導致的失衡,迫使日本減少出口增加進口。很明顯是日本的狡黠佔人便宜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與戰勝國,戰敗國基本無關。相對而言,如果以建立貿易壁壘即時進行貿易戰,對世界經濟的沖擊只會更急遽。日本當然也知道其中利益關係而接受貨幣升值這種相對和緩的安排。奈何我們要以悲憫的心態,自以為是地把糾正貿易失衡的安排,安上戰勝戰敗的歷史坐標,硬說是美國濫用佔領地位的豪奪,而不分析當時日本人咎由自取呢?實際上,貨幣升降尤其是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後,匯率的變動幾與股市升降幅度不相上下。歐元誕生只有十多年,兌美元匯率變幅以倍計。沒有人把歐元區經濟盛衰歸咎於匯率,畢竟歐元區的主要國家沒有日本那種只有出口沒有進口篇章的狡黠經濟學。
 

人幣與日元升值 本不可同日而語

 
內地把日本衰蔽全然歸咎於円高不免有政治含義。這一故事首先是說給國內民眾聽的,意在讓國人體會中國作為獨立國家,不會像日本般任人擺布從而走上衰蔽之路,以提升民族情緒;再以民族情緒抗拒要求人民幣升值。(國內日元升值導致日本衰蔽的故事和故事的邏輯早很多年前構思,當年人民幣受到巨大升值壓力,但今天已時移世易,只是故事的作者沒有明示作框架重構,從唱者自然依舊調而己)實際上人民幣與日元即便在最高峰期也有明顯差別。
 
人民幣前幾年受到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要求升值的壓力,表面看有當年日元的影子,而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遠不如日元之甚,至少沒有內地認定的足以帶來失落多少年的程度。但是這與戰勝國戰敗國,或者有沒有被佔領無關。主要是中國並沒有達到日本的水平。日本當年直接衝擊的是美國的核心支柱產業,豐田壓得底特律三傑喘不過氣。而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多是美國本土企業已不生產的產品,甚至這些產品多是西方日本企業在中國利用廉價勞工和低環保要求而生產的。這樣即使要求 RMB 大幅升值,對美國而言,只是進口來源轉變,及使中國來貨變貴而已,並沒有多少得益。除了中美之間政治層面徹底決裂,美國欲以當年對付蘇聯的方法圍堵中國,不然美國在現時基調下,對待人民幣與當年對待日元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駱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