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華資百貨 買回一口氣

香港曾有華資「四大百貨」的出現,確實為早年地位低微的中國人爭回一口氣,戰後的60年代開始,國貨業的鼎盛更是一時無兩,踏入經濟起飛的70年代起,日資百貨大舉來港,印證香港繁華與文化交織的美好世代。百貨公司既是潮流指標,更是大都會的現實寫照。
「我 buy 故我在」成為今日消費主義當道之下的至理格言。名店的櫥窗,粉飾的何止太平,更是物慾的光輝投射,目眩璀璨的可能是一片虛幻,但現實卻是一種光害。在外國品牌名店還未鋪天蓋地湧現的年代,如想在本地購買一些馳名的「來路貨」,相信光顧一些字號老、口碑好的大型百貨公司是不二的好選擇。從字面「百貨」二字來看,絕對是非常具中國特色的名稱,絕不是純 “department store” 翻譯而來。
 
一間具規模的百貨公司,其貨品當然琳琅滿目,數之不盡地按種類或牌子,整齊又具美感地排列,呈現眼前任君選擇,令人眼花撩亂。香港曾有華資「四大百貨」的出現,確實為早年地位低微的中國人爭回一口氣,戰後的60年代開始,國貨業的鼎盛更是一時無兩,踏入經濟起飛的70年代起,日資百貨大舉來港,印證香港繁華與文化交織的美好世代。百貨公司既是潮流指標,更是大都會的現實寫照。
 
香港先施首個店址,於1900年1月8日開業在皇后大道中172號(左一)。<br/> (網上圖片)
香港先施首個店址,於1900年1月8日開業在皇后大道中172號(左一)。<br/> (網上圖片)
 

香港首間百貨公司連卡佛

 
香港自開埠以來,作為自由港,吸引了不少人到來經商。1848年,Thomas Ash Lane 來華,起初經營零售和貨倉管理,後來發現日常用品在香港有利可圖,遂找來拍檔 Ninian Crawford,於1850年在德輔道中,以兩人的姓氏,開設 Lane Crawford 的百貨商店, 中文名為「連卡佛」,專為居港的外籍人士或殖民地官員及其家屬,提供日用所需,一直標榜售賣舶來高級貨品,經營百多年至今。現連卡佛為會德豐旗下的公司。
 

百貨撈過界

 
早在民國初年,四大百貨已掛在上海人的口邊。當中包括屬於英資的老四大:包括福利、惠羅、泰興(連卡佛)和匯司公司;至於由華資開設的四大,得數先施、永安、大新、新新,至於在香港則是中華取代新新而已。它們大都在上海、廣州、香港開設分店,規模龐大。除了標榜引入不少環球貨品外,更設有工場,製作自己的品牌產品,當中先施出品眾多的化妝品和藥品。而永安公司在經營上,更涉及人壽保險、銀行和紡織業等,生意繁多,不勝枚舉。其主理人及其後人,更擔任本地慈善機構或華僑商會的總理或董事之職,或受政府委任職銜,可謂在政商界長袖善舞。
 
八十年代中的先施百貨公司,特意為聖誕節而設計的包裝紙,圖案有趣,甚具時代感,今天看來仍不覺老土。據聞多年來,先施非常注重櫥窗和包裝設計,擁有自家的設計部門專門負責。
八十年代中的先施百貨公司,特意為聖誕節而設計的包裝紙,圖案有趣,甚具時代感,今天看來仍不覺老土。據聞多年來,先施非常注重櫥窗和包裝設計,擁有自家的設計部門專門負責。
 

先施首創「不二價」

 
其實,華資百貨的興起,大概也跟早年中國人備受歧視和地位低微有關。無獨有偶,四大華資的創辦人皆是澳洲華僑,更是中山同鄉。大新的蔡昌、蔡興;先施的馬應彪跟永安的郭氏兄弟,均在彼邦經營有道,累積了財富和豐富的人脈。而香港在19世紀末,傳統華商壟斷的南北行和金山莊,在業務上也逐漸褪色,而擁有外國營商經驗和視野的新一批華人應時崛起。他們覷準香港作為殖民地,無論在法治精神和政治上,也相對穩定之下,以嶄新的想法,仿效外國的百貨業為藍本和零售經營的概念,創辦屬於中國人的百貨公司。
 
1900年由馬應彪創辦的先施公司,在中環皇后大道中開幕,取自《中庸》的「先施以誠」為名,而英文則是 Sincere,為誠實可靠之意,開展華資百貨的新一頁。多層式分類有致的貨品展示,為市民帶來耳目一新之感,首年開業,已見大排長龍,生意滔滔。其後公司更首創「不二價」作招徠。據聞先施更是第一間以女售貨員作招待的公司,馬應彪更出動太太和她的妹妹,親身示範,當年更傳為佳話。
 

永安由果欄到百貨

 
原本經營永安果欄的郭樂和郭泉兄弟,得見同鄉馬應彪辦百貨如此有聲有色,遂於1907年在先施公司對面,開辦永安公司。由於經營創新,引進不少新穎洋貨,兩家在業務上更見蒸蒸日上,平分秋色,不少省澳人士更專程到來,大批購買入貨再轉售圖利。
 
永安百貨創辦人郭泉(左)及郭樂(右)
永安百貨創辦人郭泉(左)及郭樂(右)
 

大新分一杯羹

 
同是中山同鄉的蔡氏兄弟,在1912年創立大新百貨,寓意「旭日初升、大展新猷」,英文為 The Sun,恰巧地在德輔道中開業,三間百貨在中環近在咫尺,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彼此間既存競爭,也見交往。
 
至於後期於1932年開業的中華百貨,極其量也只是參照前者的成功經營模式,策略上未見突破,在戰爭期間,早已結業,是為可惜。
 
大新創辦人蔡興
大新創辦人蔡興
 

創新賣點活動裝飾天台花園

 
作為零售百貨業的先驅者,需有長遠的眼光之餘,更要跟貼市民的要求和具創意噱頭。例如大新和先施啟業初期,它們的櫥窗已有活動裝飾,吸引途人圍觀作賣點,更在店內設有樂隊演奏,提高品味格調;而最具首創性,相信是將大樓天台闢作花園俱樂部,提供茶室和麵食餐飲、小調彈唱等特備節目,附設先進升降機直達天台遊樂至晚間11時,其間冠蓋雲集,盛極一時,可謂集購物娛樂消遣於一身。在90年前的社會來說,堪稱非常前衛時尚的生活潮流,為本地華人帶來新奇好玩的新體驗。
 
反觀今日的百貨零售業,亦只是重複前人走過之路,近年在多媒體推波助瀾之下,消費者亦只好繼續盲目追隨,在無盡貪婪的欲望中,想必豈止百貨,而是千貨萬貨億貨才能滿足。
 

殖民地上 華人之光

 
先施和永安能夠在短短數年間,在香港立足打響名堂,令華資在眾多英資的殖民地之上,為華人爭光揚眉,決非只是生意上的獲利,某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民族自尊上的重拾。因此兩家百貨除了經營零售百貨外,更積極涉及其他業務,例如人壽保險、銀行、紡織、製藥、化妝品等,務求打破英資或外資多年的壟斷,挽回利權。回想三十年代後期到戰爭爆發初期,全面響應「罷買日貨」和支持「中國人用中國貨」的號召中,他們擔當帶頭和表達資本家愛國的示範角色。
 
圖片:作者提供
 

吳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