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國家主席習近平曾經說到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剛剛的12月,筆者有幸受邀國際青年文化交流中心(香港)的邀請,與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生共同帶領來自香港四間大學的學生,到江西吳城進行交流團及考古實習,讓學生親身經歷考古,也同時讓他們進行商周燒土及建屋實驗。
筆者觀察到,這一種接近全動手的交流團,讓學生可以思想和身體上都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智慧。學生居住在簡陋的考古基地,在嚴寒的戶外中作勞動工作,不但沒有抱怨,更加積極向導師查問,更自發在休息時間工作。讓學生文字說故事是最生動,以下是四位學生的思考與學習。
考古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香港浸會大學一年級生王美霖表示:「12月15至22日,我參與了一次機會難得的考古體驗,明白到許多未曾深入探索的中國歷史及文化。先從考古中所學習到的器物出發,例如樽、鬲及鼎等,進一步認識商代人的生活,亦了解更多中原文化的生活習性,中華文明並不是只從一端而起而是八方雄起。從模仿商代的房屋結構和陶器製作,還有距今3000多年前商代的中華文化以及到現在的演變,我被中國長達5000多年的文明深深震撼。考古工作的艱辛和對考究中國歷史的貢獻,未來需要培養更多人材研讀考古學。」
從書本走向實際考古
香港理工大學二年級生林心怡表示:「在挖掘的過程中,我們不僅發現了文物,還體會到這些文物背後的故事,使我更加珍惜和尊重我們的歷史。還見識了古代文明的繁榮與智慧,特別是解讀器物和文獻,感受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這次經歷不僅增強了歷史知識,還培養了我對細節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維,也提升了團隊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我在面對挑戰時更加堅韌,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加謹慎和細心。」
切身體會中華文明起源之始
嶺南大學二年級生涂子懿表示:「歷史學習主要結合文獻,而考古屬於實物。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利用實踐更深入理解文獻史料。曾經對商代房屋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名字和課本上的示意圖。考古團從零開始,以古人的視角挖坑、鋸樹、搭建框架,建成的半地穴式房屋能夠更好理解課本知識。切身體會中華文明起源之外,考古更讓我個人有很大提升。實踐需要更多的體能、動手技巧和團隊合作。露天的工作環境也是一種考驗,體驗遠離城鎮,走進農村。在寒冷的冬天走進罕無人煙的山林,鍛鍊我的吃苦能力。」
感受江西土地與文化
香港城市大學三年級生林心怡表示:「歷史從不是囿於文字就能全然理解的學科,紙張記錄提供過去事物的基本框架,只是我們通常缺乏實地考察的機會。感謝這次經驗豐富我的見聞,讓我感受江西吳城的土地與文化。紅壤是江西特有的土,被時間覆蓋長出厚重的青苔。鏟子挖開展露出的泥土剖面層次分明,是歷史朝代更替的變化。碎落的泥用盆收起,和水堆砌成窯體。是古人的智慧,而我們所做的,是千年文化的傳承。感恩能與夥伴相遇並共同合作,成就此次考古團美好回憶。」
動手,是一個促進香港青年認識和了解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最好方法,學生也能透過深入認識國家對考古的重視和相關政策,進一步提高國民身份的認同。考古學是文理兼容、魅力獨具的一門學科,讓我們動手研究古代人類活動留下來的遺跡、遺物復原人類歷史,也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人類起源、發展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