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內地電影《抓娃娃》,引起不少思考……
電影寫一個自小經歷艱辛磨難,靠個人打拼克服困境,白手興家成為巨富的爸爸,為了延續自己一手打造的企業王國,精心策劃栽培兒子成為繼承者的故事。富爸爸第一個孩子,用富養的方法,成了典型富二代,靠着老爸的金山銀山,驕生慣養、不事生產,被父親流放在外。據此「失敗」經驗,富爸痛定思痛,狠下心勸服名媛妻子,以打造完美繼承者為目標,不惜偽裝為貧窮戶,搬到殘破不已的老家,建造了一個貧困的環境,配合一班假裝作鄰居、路人、街坊的教育專家,為繼承者──蒙在鼓裏的次子,精心設計一個以實踐現實生活的培訓計劃,實行試驗窮養計劃。
泛愛主義的弊端
故事以此為背景,敘述父母親如何用費盡心機,讓孩子奮發上進,同時面對孩子日漸長大,開始懷疑、思考、求真,父母及專家團隊則見招拆招,企圖圓謊,從而引發出種種看似荒誕的情節。電影充滿戲劇衝突,演員演技精湛到位,笑料百出,絕無冷場。然細思極恐,轟笑背後,卻反映教養、倫理等問題。
片中父母,如絕大部分的父母一樣,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費盡苦心,常掛口中的一句話就是「都是為你好」。這看似合乎常理的一句話,細思原來可能會帶來無窮的傷害。父母為子女好,子女是否都覺得好?父母認為好的,是否一定適合子女?如片中父親為兒子易名為「繼業」,目標明確,為的是培養其成為事業的接班人,但他只是一廂情願,從沒探問兒子的意願,是否想當個企業家,還是想當個運動員。他本意也是為兒子好,但對兒子來說,是情感勒索,以父權支配其未來。故事中兒子用計識破父母的陰謀,爭取自由,要選擇自己覺得是好的,是對「都是為你好」這一觀念的反諷。在日常生活中這類例子也屢見不鮮,這也讓人思考,以仁、愛之名行事,缺乏理智分析,即或是親如父母,也未必一定合宜,所以孟子在孔子仁愛觀念上,提出了義,義者宜也──仁義並舉,相輔相成,就是看到泛愛主義帶來的弊端。
電影的另一諷刺是,當這種「都是為你好」的觀念變成集體信念時,就更危險了。受聘於父母的各類教育專家,全部都是善良的人,他們也深信自己所行的是好事。他們在扮演的角色中,灌注了真情實感,與繼業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所以,當扮演奶奶角色的教育專家面臨「穿幫」危機而須「被死亡」時,繼業固然承受着至親離世的打擊,對演員奶奶來說,也是千般不捨,所以才有幾乎「屍變」的爆笑緊張情節。然讓人思考的是,一群善良的人,集體善意的決定,一定是好的嗎?方向正確固然是集體智慧,若是陷入團體迷思,就變成了集體愚昧,後果可大可小,不可不察。
養兒育女當抓娃娃?
此外,繼業之所以最後識破父母設的局,突破點是童年記憶。一天他誤闖豪宅的家,錯摸跌進金碧輝煌的泳池,池底展翅翱翔的蒼鷹圖案勾起他童年跌進水池的回憶,於是他記起了童年,認清了真相,回去後精心籌劃反擊大行動。窮養計劃失敗告終,繼業終於不用繼承父業,選了小時候的志願,進了體育大學當個運動員,父母只得罷休。劇終繼業在外國參加長途賽跑,在中途忽然偏離跑線,因為他看到跑道上被跑手棄置的塑料瓶。他這個拾塑料瓶的偏執,乃源於窮養的孩提時期,每天撿拾塑料瓶以幫補家計的記憶。童年記憶、童年陰影,如此深刻,作為父母或從事青少年服務的,都得關注。
電影英文譯名為Successor,明白說出繼承者這個主題。中文名則是「抓娃娃」,原指現在各地流行的遊戲,本地稱「夾公仔」。抓娃娃與電影有何關係?終劇富爸富媽窮養計劃失敗,接受現實,閒話家常,富爸跟妻說,要不送繼業一個禮物──一個妹妹或弟弟,原來他死心不息,繼承人計劃要捲土重來,富養?窮養?還是……
問題是養兒育女,可以如抓娃娃夾不到想要的娃娃,就重新再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