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驛馬星動,到了秘魯亞太經合組織(APEC)開會後,又到巴西訪問。在秘魯期間,中遠海運港口負責建設,及擁有60%股權的深水港錢凱港正式啟用,從此南美洲與中國的海運可節省10天船期。
在巴西,中巴也簽訂了一大堆經貿協議。
我查一查資料,原來南美洲只有三個國家還未加入一帶一路,這三個國家分別是暫時仍與台灣有邦交的巴拉圭、正在尋求加入但未加入的哥倫比亞,以及巴西。美國十分不滿巴西與中國關係良好,不斷向巴西施壓。巴西也就避一避鋒芒,名義上不是一帶一路成員國,但卻大力與中國發展實質關係,更為難得。
中國與美洲諸國今天的關係與2013年一帶一路提出時,頗有變化。當時一帶一路國家主要集中在中亞的絲綢之路、東盟、中東、南亞、非洲等地。
「帶路」美洲布局成形,美國忌憚
我當時還頗為奇怪,為什麼不包括南北美洲?很多人不知道,在明朝時,中國與美洲曾有過繁忙的貿易。1565年西班牙的大帆船(Galleon)從菲律賓首航至墨西哥的港口阿卡普科(Acapulco),貨物再經1531年建成的道路運到300多公里以外的墨西哥城。接着中國便加入了這航線,每年大帆船都把絲綢、茶葉、瓷器、糖等商品運到墨西哥城,回程運回白銀,貨物的一半再轉運至歐洲。西班牙人嫌航海辛苦,水手後來變成華人,墨西哥城當時便聚居了兩萬多華人,這是美洲第一條唐人街。
既然美洲早已是絲綢之路的一部分,為何10年前不把它也包括在內?事後看來,這似乎是中國喜歡低調做事,像下圍棋般一子一子的下,開始大家都不知其計劃,事後局面形成後才恍然大悟。現時一帶一路在美洲的布局已日漸清楚,美國對此十分忌憚,但卻苦無理由反對。
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看其發展,卻的確是經濟合作,不在政治。現時加入了一帶一路的國家地區已達153個,而且仍在不斷增加,包含了世界75%的人口,及稍多於全球50%的GDP。按此數據,我們可輕易推算出一帶一路成員國的人均GDP大約只是非成員國的三分之一。整個策略,與毛澤東年代提出的「天下三分」一脈相承。當時中國把美帝蘇修看成是兩霸,都是威脅世界人民的,其他西方國家與兩霸不同,可以爭取,但要有戒心,亞非拉各窮國卻是朋友。今天加入一帶一路的國家也是同一格局,蘇修沒有了,變作俄羅斯,加入自然不是問題;歐洲較發達的國家也無加入,意大利本來入了,也受壓退出;反而傳統的亞非拉情誼深長,幾乎全加入了,例如非洲54個國家,只有兩國未入。
窮國效中國模式,抓全球化機遇
中國花這麼大氣力把這麼多國家拉在一起,不可能沒有目的。中國官方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去形容,其實並非政治口號。一帶一路的窮國變富,經濟發展起來,符合中國的利益。
窮國有所謂的「後發優勢」,假如她們能融入世界市場,有三樣動力可助她們發展。
第一是她們在與其他國家來往的過程中,有可能學到較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
第二,一旦加入世界市場,便要面對嚴酷的競爭,企業都要努力改革才不被淘汰,優勝劣敗,能留下來的企業效率都較高。
第三,各企業面對競爭時,都只能按照自身的比較優勢去生產。例如數十年前中國勞動力便宜,資本卻稀缺,便只能生產勞動密集產品,除了國防工業外,放棄資本密集的重工業。到資本日漸充盈後,再搞重工業才是正道。
在1978年,中國的人均GDP比很多非洲國家都要低,但今天中國的實質人均GDP卻是1978年的33倍,其原因正是中國能利用到全球化的機遇使自己脫胎換骨。現在不少窮國正是有意從中國模式得到感悟,若她們成功了,中國產品的市場會大大擴充。至於一些勞動密集的產品,讓這些國家去生產,中國可省回資源,製造高增值產品。「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其邏輯,不是吹的,國與國之間的博弈並非美國政客所相信的零和博弈,而是可以互利。
助窮國融入世界,基建不可或缺
不過,要讓一帶一路中的很多國家能發展起來,關鍵是她們能夠融入世界,成為全球貿易的不可或缺部分。但要做到此點,有一個先決條件,便是她們要有港口、機場、公路、鐵路、通訊系統等基建設施。一帶一路對症下藥,亦把現階段重點放在基建上。
基建以外,規則及制度一樣重要。二戰後,美國按自己利益制定了不少規則及建立了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銀、世貿等組織。這對世界和平解決紛爭曾經有用,可惜近年美國自己帶頭不遵守規則(貿易戰明顯不符世貿組織規則)。中國的一帶一路正好是一個平台,重建新時代的國際秩序。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