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地鐵系統的建設不僅是交通的改善,更是文化與歷史的傳承。尤其是在海外的張家邊華僑和港澳台同胞,他們對家鄉的情感深厚,始終關注着故鄉的變遷。近期廣州地鐵18號線中山分支線的站名由「張家邊站」改為「火炬西站」,引發了廣大民眾的強烈反對,這一聲音也在華僑和港澳台同胞社群中引起了共鳴。
居民們希望保留原名,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文化身份的堅持。對於海外華人來說,這個名稱承載着他們對故土的深情厚意,象徵着他們的根和認同。無論身在何處,華僑和國人始終心繫故鄉,期待着能夠以各種方式為家鄉的文化傳承貢獻力量。
鄉愁與情感的寄託
張家邊區擁有超過800年的歷史,其變遷見證了中山地區的發展。從宋代至今,張家邊經歷了多次行政區劃調整,最終成為火炬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僅是一個地名,更承載着當地居民的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改名無疑會削弱這份歷史的延續。
在海外,張家邊的名稱徬彿是一道橋樑,連結着離鄉華人與故土之間的情感紐帶。張家邊的每一個角落都蘊含着他們成長的故事,無論是童年時的嬉戲,還是青少年時的懷舊,這些經歷形成了他們對家鄉的深厚情感。每當思念襲來,張家邊的名稱便成為他們心中那股深切的鄉愁的象徵,讓他們在異鄉的生活中感受到一絲安慰與支持。
對於祖籍張家邊的港澳台同胞而言,張家邊同樣是一個文化認同的象徵,它代表着根植的土地和文化背景,是傳承與延續的象徵。這一名稱提醒着他們不忘本源,激勵着他們在追求成功的同時,心中仍懷有對故鄉的熱愛與責任感。因此,保留原有站名,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這些海外華人及港澳同胞情感的回應與肯定。讓每一位回鄉的遊子都能在抵達之時,感受到那份熟悉與溫暖,重拾心中那份久違的安定與歸屬。
保留原名有法律與經濟考量
根據《中國地名法》,地名的命名與更名應該考慮歷史、文化和地理因素,並需經過相關部門的批准。在這一過程中,聽取居民的意見尤為重要。無論是命名還是更名,這都是一種對社會責任的承擔。當初確定張家邊站名稱過程中,必然考量了各方意見,隨意更改無疑是對這一過程的忽視。
另外,張家邊作為火炬開發區的文化名片,對於當地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保留名稱,能夠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與遊客,助力經濟的進一步增長;改名則可能使這一區域的文化價值受到削弱,影響人們對於地區的認知與認同。
總之,保留張家邊站名稱,對於當地居民和祖籍張家邊的僑胞、港澳台同胞而言,是對歷史的尊重,是對文化的堅持,也是對未來的負責。希望相關部門能夠聽取民意,尊重這一有着8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讓張家邊這一名片在城市發展的浪潮中,繼續閃耀着它的光彩,推動中山市經濟的再次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