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香港教育大學舉辦慶祝成立30周年晚宴與教育高峰論壇,標誌着教大在教師培育由「行為規範 學為人師」的「而立」階段,進入具教育家精神的「育才弘教 立德樹人」年代。「而立」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一般人對「三十而立」的理解是「已屆成年,成家立室,並學有所成,可以獨立生活」(註1)。
套用於教大的「三十而立」,是指大學在學術體系、師資培訓已臻於至善,有一定的成就與威望了。可要更上層樓,配合「國之大者,把握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定位」,在「育才弘教」的基礎上,便要厚植畢業於教大的年輕老師,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德樹人」的「大教育」意念。肩負這「不可以不弘毅」的責任與使命的人,是被傳媒稱譽為知名教育家的第六任校長李子建教授(註2)。
李教授從事教師教育逾30年,對於教師培訓及對特區的教育政策,可謂精專。他在回應《施政報告》如何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教育樞紐時,建議以大教育的概念與留學香港品牌吸引海內學生來港升學,成就香港作為世界教育的樞紐(註3)。
大教育的三個面向
大教育的概念,始於1983年鄧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思想。若以鄧小平三個面向的大教育概念作為原則,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要有效果的施行大教育理念,對三個面向最基本的回應是:
一、面向現代化:特區的教育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讓所有人都能適應現代社會所需要,做一個現代化的人,以體現一國兩制的教育特色;
二、面向世界:特區的教育要培養能參與國際競爭的新時代香港公民,辦出中國特色的教育、辦出躋身於世界前列,並能對世界教育、對人類文明作出貢獻以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三、教育要面向未來:這要根據未來社會對人的素質來辦今天的教育,更要為下一代的幸福和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礎的教育。
落實大教育 融入國家發展
「在香港,因學者只把精力貫注於課堂教學技巧及課程的研究,沒有對大教育作出深入及專題性的研究與推廣,故前線的教育工作者對大教育這概念因忽視而模糊。大教育除與社會掛鈎外,其內容受社會發展與政治影,不同時代有不同內容,當下的大教育,以大經濟為基礎,大科學為內容,大生產為服務物件(註4)。要落實發展大教育,也就必須走進社會,走向人民,融入國家的發展。
教育就像一條河,在世界穩定的時候是清淺的小溪;在面對大國欺壓制裁的時候,就如同奔騰的江河,有時透明清澈,有時又被污濁浸染,但只要初心還在,就永遠不會斷流。
註:
- 參見夏儉欽、曾果偉、吳澤順編。1994。《十三經今註今譯》。中國湖南。岳麓書社。
- 參見〈紫荊專訪 立德樹人 守正創新——專訪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教授〉。載《紫荊雜誌》11月號。
- 參見〈政府致力提升國際教育樞紐地位 香港教育大學為「留學香港」品牌把關 〉。載2024年11月5日《資本雜誌》。
- 參見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