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期待已久的《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下稱《藍圖》)終於出爐,不出意外,《藍圖》始終是以產業導向為原則。令人欣喜的是當局在處理這項繁複龐雜而任重道遠的工作上,追求經濟價值之餘,亦貫徹以人為本的宗旨。畢竟,文化藝術的使命就是服務人們美好幸福的精神生活。
一個同心圓 以人為本
《藍圖》的由來,一方面固出於政府因應時代環境轉變,就文藝創意產業發展政策所作出的相應舉措,另方面也是當局針對國家文藝發展大計,而作出的必須的回應。國家的《十四五規劃綱要》給予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寄望香港善用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文化定位,結合本身文化特色與優勢,進一步提供具國際傳播力的平台,並在交流中帶動中華文化的創新。
這項文藝創意產業發展任務,看似帶着濃重政治意味,但歸根究柢都是以人民和社會的福祉為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直是國家提倡的文藝創作導向。事實上,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便在《論語·述而》中表示:「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在孔子眼中,「遊於藝」或對文化藝術的參與,不但是一個高於生活調劑和謀生技藝的體認過程,更是個體通過對文化藝術的欣賞和創造,成就具體自我的之完善,推進整體個人之和諧,從而獲得生命的超越、豐滿和自在。
在過去5000年,中華文明從未間斷,其特色便在於一貫以人為本位,而非以宗教神明和物質世界為宗。中華文明在兼收並蓄中不斷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是我們的精神文明支柱,並為現今香港文化藝術界提供取之不竭的養分與靈感。
兩種新思維 人文創新和創意經濟
《藍圖》形容香港文藝創意產業發展是一個傳承、轉化和創新的過程,必須善用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文化定位,結合香港的文化特色與優勢,進一步提供具國際傳播力的平台,並在交流中帶動中華文化的創新。
正是在這個傳承、轉化和創新的過程上,以產業導向為原則的《藍圖》雖然強調功利訴求,其對文化藝術的人文價值仍有着充分知覺和考量。《藍圖》申明,文化藝術事業和文藝創意產業縱然是兩個不同概念,兩者卻仍有着交流、互涉、相輔相承的作用。
文化藝術事業象徵一個地方的文化面貌和文化認同,不應完全由市場定義,而一些文化藝術的表達形式也難以被大量生產,否則就會脱離其美學價值與意義。而政府在推動文化藝術事業與文藝創意產業發展的角色與策略亦不盡相同。
順理成章地,《藍圖》亦得兼顧文化藝術事業及文藝創意產業兩方面。報告上或訴未有充分着墨,其在理念倡議、架構形成到實踐執行,其實已融匯「人文創新」和「創意經濟」兩種嶄新思維。人文創新指的是人類因應整體社會科技發展的脈絡,出自真心的關懷、以人為本,成就幸福的生活實踐。立足新時代社會,人文精神無論在文化藝術和商業經濟上都已成為主流價值,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創意經濟則意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賦中獲取發展動力的產業,以及那些透過對智慧財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它最先由英國在1998年提出,隨着社會的不斷發展,它的內涵外延愈來愈廣泛。世界走向創意經濟時代,除了解決社會議題、創造經濟產值外,同時也具有外交、價值認同與推廣在地文化等永續發展特質,成為許多國家展現整合軟硬實力的最佳政策推動力。
同樣地,創意產業亦足以成為香港一股重要的經濟動力,可增強經濟發展的創新能力,並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泉源。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創意服務出口高達1.4萬億美元,創意商品總額達7130億美元,較2017年分別增長29%和19%。事實上,在是次《藍圖》制訂上,當局便參考了包括澳洲、英國、日本和南韓等眾多國際成功案例。而香港在好些主要創意產業領域,便都頗具優勢,例如電影、電視、音樂、設計、建築、廣告、動漫、遊戲和數碼娛樂,以及出版與印刷等。
然而,相比於創意經濟,《藍圖》針對的文藝創意產業所指涉的範疇便來更為廣泛和深遠。文化是一套體系,涵蓋精神、物質、知識和情緒特徵,使一個社會及社群得以自我認同。它不單包括文學和藝術,也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權觀念、價值觀念、傳統與信仰。儘管概念稍有距離,卻無阻我們以西方理論界對創意經濟的研究,來檢視《藍圖》的有效設想。
三大原則成就創意經濟 : 科技、人才、包容力
美國學者理查德·佛羅裡達(Richard Florida)(2002)在其《創意階級的崛起》一書中提出了創意經濟發展的3T理論。他認為一個城市和區域的經濟成長與發展取決於三的條件──科技 (Technology)、人才(Talent)、包容(Tolerance)。科技是一個地區中創新和高科技聚集的展現;人才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包容力則關乎一個地區或國家是否能夠開放,能夠具備調動和吸引人才的能力。
說到包容,《藍圖》這次提出香港的文化定位時便強調了其「一本多元」特色,點明香港中國文化傳統為根源,同時具有世界視野,多元文化匯聚。香港既有繼承傳統中華文化的一面,也有吸收西方文化養分和香港自身發展出來的文化特點,這些感受和經驗更是互相交織轉化,發展出多元創新、跨界合作、雅俗兼容的獨特文化個性。
《藍圖》認為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是大眾,又指出在香港進行文化藝術的創作,就是從香港的價值和社會脈絡中,抽取具有美學元素和經驗的部分,讓各種文化藝術活動的內容顯示一套獨特的文化,而各種文化藝術形式則會具體呈現出文化和美學價值,從而建構出香港的文化形象。
有關發展方向和執行原則,以及其推出合共70多項措施,都以《藍圖》設定的願景和目標為依歸,前者闡明要令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發揮香港以中華文化為本,糅合西方文化特色,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增進民心相通,以推進高質量的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發展,豐富市民精神文化需要,為拉動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成就香港文化藝術可持續的長遠發展,同時講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
至於《藍圖》量化的目標,期望在10年後(即2034年),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的增加價值會達2000億元(2022年為1221億元),就業人數增加至26萬4000人(2022年為22萬1280人)。
《藍圖》闡述香港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發展的最新情況,為香港未來的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發展訂下清晰願景、原則與發展方向,推動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發展,透過市場加強對外的文化影響力,同時增進社會文化氛圍,提升普羅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而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當繼續擔當着連接內地與國際,促進中國和世界文明的對話的特殊作用,同時把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精髓提煉和展示出來。
由是觀之,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不但關乎大家的精神面貌,亦涉及人們的生活美好,更可以是一盤利益家國天下的大生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