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開元元年九月乙卯,玄宗宴王公百僚於承天門,令左右於樓下撒金錢,許中書門下五品以上官及諸司三品以上官爭拾之。」承天門在今西安市蓮湖公園,長安城太極宮承天門,乃唐朝諸帝頒布詔令、赦書或舉行朝會慶典之地。唐朝時城門樓子比較大,城樓下就是灑金橋,橋前面就是百米正街,城樓之上是皇帝舉行慶典之處。
到了唐朝開元年間,經濟繁榮,國勢強盛,唐玄宗在城樓上與王公重臣把酒言歡。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大臣雲集於城門外灑金橋上。唐玄宗命人抬出兩筐新鑄造的開元通寶金幣。抓起金幣從城門上潑灑下來,散落在橋上。橋下三品以下的官員不敢貿然拾取。當他們得悉此乃皇帝的賞錢之後,橋上的文武百官頓時不顧身份,爭拾金錢。張祜《退宮人》詩云:「長說承天門上宴,百官樓下拾金錢」即指此事。此後唐玄宗還為這次撒錢賞賜大臣的活動命名為「金錢會」。這場金錢會固然彰顯開元之治的盛世氣象,但也隱伏唐朝走向衰敗的徵兆。
敗壞士風的行為
《禮記》說「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布衣寒士尚且不受嗟來之食,更何況是讓朝廷重臣爭拾地上金錢,這其實是敗壞士風的行為。這些朝臣之所以不顧體面,掙拾金錢,無非有兩個可能,一是為了奉迎皇帝,二是真的貪圖錢財。奉迎皇帝就不能進盡忠言,貪圖錢財就難以廉潔自持。無論出於何種動機,掙拾皇帝拋撒金淺之舉確實有失大臣的節操,不能作人民的表率。再者,勤儉節約,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唯有居安思危,方能長治久安。唐玄宗君臣窮奢極侈,荒怠政事,為安史之亂埋下禍根。
無獨有偶,明朝也有一個向地上撒錢讓大臣掙拾的皇帝。據《明史·李時勉傳》載:「宣德五年修《成祖實錄》成,遷侍讀學士。帝幸史館,撒金錢賜諸學士。皆俯取,時勉獨正立。帝乃出餘錢賜之。」這段記載是說,宣德五年,修訂《成祖實錄》完成,李時勉升為侍讀學士。明宣宗巡幸史館,拋撒金錢賞賜眾學士。眾學士皆趴在地上拾錢,唯有李時勉一人正身站立。宣宗遂停止撒錢,將其餘的錢都賞賜給他。皇帝賜錢,大臣必須接受,李時勉唯有接受賞賜。
明宣宗或許是敬重李時勉不貪錢財的風骨峭峻,或許是要作弄他一下──你不是很有骨氣,不願要這些賞錢嗎?我偏要你拿,你最後還是要拜謝朕的賞賜。無論如何,李時勉的清廉耿介深受士子推崇則是鐵一般的事實。 李時勉擔任祭酒六年,以格、致、誠、正四字諄諄教誨學生。他崇尚廉恥,抵制鑽營,辨別賢愚,昭示勸懲。學生貧困不能操辦婚喪的,李時勉就節省餐費接濟,督促他們讀書,燈火通宵達旦,吟誦之聲不絕,人才輩出,超過往昔。
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李時勉接替貝泰做了祭酒。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李時勉請求退休,明英宗不允。直到正統十二年春天皇帝才才批准他退休。在都門外為其餞行的朝臣與國子監學生將近3000人,有的還依依不捨,一直陪着他遠行,直至把他送上船,等到船開了才離去,可見李氏聲望之隆,也表明清廉耿介的士人是何等受人尊敬。
作者簡介:
馮天樂,台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國文學、語言及文化文學碩士(優異)、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中國文化研究院「燦爛的中國文明」專題作者、香港電台節目《講東講西》客席主持、《協進之聲》編委。馮博士曾主持香港電台節目《中國點點點:閱讀中國》、新城電台節目《大中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