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這件「小事」

今時今日,靜心閱讀一本書以淨心,已經變得愈來愈稀缺,愈來愈奢侈。但是閱讀「事小」,卻茲事「體大」。

乘着世界閱讀日的熏風,人生第一次做客電台直播節目,與主持人聊「閱讀這件小事」。雖然素以「讀書人」自居,有着直至成年十載之後才以二八年華告別學堂的科班讀書生涯,以及迄今從未間斷的閱讀經歷,但透過大氣電波如此正式地談論閱讀,卻是生平第一遭,開播之前內心忐忑自是不可避免。事後回想,開播之後緊張之情竟在不知不覺間消散於九霄雲外,或許是得益於閱讀令人身心愉悅,暢談閱讀亦令人如沐春風吧。

觸及閱讀的現狀,話題不免沉重。在資訊大爆炸的時代,閱讀變成無處不在的存在。「機不離手」的現代人,每天睜眼第一件事,恐怕便是隨手開機,在眼花繚亂的海量資訊轟炸中開啟新的一天。毋庸置疑,在互聯網和移動端無孔不入的今天,無論是閱讀的內容與形式,還是閱讀的渠道與平台,都變得前所未有地觸手可及。單是五花八門的社交媒體資訊,已經讓人應接不暇。然而,隨着閱讀數量的日趨增長,閱讀的質量卻每況愈下,質與量的悖論令人無限唏噓。

閱讀量增加 質量卻每況愈下

置身「碎片化」的時代,現代人的生活變得支離破碎,連閱讀亦無法倖免。古人焚香淨手方可讀書的儀式感早已蕩然無存,更遑論鑿壁借光的苦讀體驗乃至頭懸樑錐刺股的極限試煉。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早已成為一種年代久遠的神話,可望而不可及。愈是輕易得到,便愈加不知珍惜,讀書亦然。與資訊大爆炸相伴隨的知識產品的空前豐富,卻令閱讀變成一種快餐、一種速食,局限於話題與時潮的熱度,沉湎於語錄與金句的流行,饜足於段子與梗兒的爆點,以致陷入「娛樂至死」的大眾狂歡,在眾聲喧嘩之中載浮載沉,欲罷不能。俯拾皆是蜻蜓點水式的「淺閱讀」,囫圇吞棗式的「泛閱讀」,與真正意義上的品質閱讀──「深閱讀」和「精閱讀」,完全背道而馳,且愈行愈遠。今時今日,靜心閱讀一本書以淨心,已經變得愈來愈稀缺,愈來愈奢侈。

不由得想起今年世界閱讀日到來之際,讀到胡燕青新書《面對面的離情》中一篇〈腦海模糊的荒島上──再談讀書〉,不覺心有戚戚焉。她寫到:「以前我還會花時間和花錢來逛書店,企圖追趕最新出版的書來翻。可是,我一面買書一面和書本疏離。我開始忘記自己買過的書和讀過的書。買了,就有讀了的錯覺;讀了,就有懂了的錯覺;勉強懂了,就有專家的錯覺。每次想到這裏,我都打從心裏顫抖。……我像一架陳舊的挖地機在硬土裏苦苦寸進,卻不忘扮作美麗的游魚在陽光燦爛的海底的珊瑚叢中玩樂。」在一年一度的全球閱讀紀念日,胡燕青的讀書反思未免有反高潮之嫌,卻如此真實地揭示出現代人的閱讀真相,恍若「皇帝的新衣」。

現代閱讀習慣 恍若國王新衣

胡燕青說:讀書不是參加旅行團,是一個人在墾荒。人生苦短,其中可以拿來閱讀的時間更少了。我是在開始思考閱讀時,才確定自己是一點都不愛看書的,除非那是神聖的書,或極好的書。反觀後疫情時代,每個人都經歷了漫長的疫症困擾以致身心疲憊不堪,恍若劫後餘生。此時此刻,難道不是更加亟需心靈的療癒?藉閱讀與自我和解,以好書與內心自洽,在字裏行間重啟一段新的人生旅程,遨遊天地之間,邂逅萬水千山,在與他者的對話和共情中,釋放焦慮,紓解不安,以茲作為「療心」的千金良方,遇見更加美好的自己,何嘗不是一種自我的慰藉與救贖?

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古代社會,讀書或許總是與「千鐘粟」、「黃金屋」、「顏如玉」脫不了關係,但在功利色彩之外,亦有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修行,「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達觀,更有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境界,「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的信仰。閱讀「事小」,卻茲事「體大」。歷史總是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而閱讀必將永不過時。對此,筆者深信不疑。

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