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公路上的出口

在此寄語當局,在檢視及重整新高中課程時,請着眼在如何騰出空間,讓學生能學以致用,將知識化作創新意念,擴闊學生視野,那學習才會有趣味和意義。

新高中從開始至今近十年,當中發現的問題業界討論已久,種種的影響也逐漸浮現。除了筆者在5月發文中提及到的新高中公路上的支路──應用學習外,整條公路上從路面的鋪設至出口的設計,也是值得我們重新思考。

擴闊選修增加視野 建立科目素養

現行的新高中課程架構中,以四科核心科目及兩科選修科目為主流組合。六個科目中,三個科目與語文有直接關聯,所以無論學生的選修是屬全文科、全理科或是文理兼備,其接觸面也遠不及語文相關的科目。若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是科技人才,那兩個選修科目肯定不能讓同學在生物、化學及物理三個範疇內融會貫通。若我們期望學生能有世界觀,卻沒有了地理科中對大自然、人口、社會等認知,如人口遷移;沒有了西史科中各國千絲萬縷的因果關係,如英法關係;沒有了在中史科中對自己民族的認知,如︰鴉片戰爭;沒有了經濟科中對社會經濟現象分析的基本概念,如供求關係。那麼在沒有足夠寬度的基本知識下,學生對社會及世界的認知與分析也只會是片面之談。擴闊選修科目數目,從而增加知識接觸面寬度,才能使學生達至寬而廣知識面的目的。

在師生有限的時間及能力下,可考慮將核心科目的教學容量、時數及要求真正減少,騰出空間讓學生選修更多科目。亦可以是將各選修科目的容量減少,騰出空間讓學生選修更多科目。後者方案需能讓學生多選科目,但在整體的學習上,仍偏重語文為主。若將語文、通識及數學科四個核心科目視為學習中的支柱,那我會將它們比喻為一張枱的四條枱腳,枱腳粗壯當然能有更大的承托,但若我們的枱面的面積太少,過粗的枱腳不單浪費了木材料,也使整張枱變得不倫不類。

改革大學收生要求 減少錯配及人才流失

根據2018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全體考生各科成績統計顯示(見下表),學生在選修科目成績表現遠比語文科目強,絶大部分科目獲3級成績人數超過六成,理科科目更達七成以上,兩科語文達3級以上的人數只佔約五成。當中兩科語文同時獲得3級以上的百分比約53.9%,獲得「3322」百分比為37.4%。筆者手上沒有在選修科獲取3級以上,唯未達語文要求或「3322」的人數百分比的數據。但從現有數據上推算,未達語文要求或「3322」的人數,但選修科表現優異的同學保守估計也應有兩至三成。

沒有「3322」是否一定不行?是本科能力重要,還是語文能力重要?有人可能認為現門檻要求,或許能讓社會對語文的重視度提高,有助社會發展。唯在前線觀察,又不見得現學生與舊制學生相比,語文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但同一時間我們已發現在大學裏出現學位錯配,因語文要求問題,而出走家鄉升學,引致人才流失等問題已逐漸浮現。若大學收生門檻改革受制於各種國際認證等因素所限,在短期內未能改變。那可在自身可改變的範圍開始,如可容讓大學從受資助學額中,撥備部分學額進行門檻外的收生,例如︰數理科目可錄取數理能力强,唯語文或通識科未達門檻要求的學生;人文學科可錄取人文學科成績優異,但數學科未達門檻要求的學生等。

重視課程檢討

在此寄語當局,在檢視及重整新高中課程時,請着眼在如何騰出空間,讓學生能學以致用,將知識化作創新意念,擴闊學生視野,那學習才會有趣味和意義。在緊逼的課程下,師生都變得身不由己,為着課程和考試而追趕,壓力沉重。期盼課程改革的掌舵人,不要只站在高地看優生的需要,也同時正視不同能力及背景學生的需要。

上星期筆者參加了一個論壇,會中特首提及到有關教師專業發展、校本管理、家校合作等已展開了檢討和諮詢,而新高中課程檢討將會是最後開展的檢討項目。課程是現在前線教育中種種問題的起源,期盼當局首要處理,不要將之放在各諮詢項目的最後,應及早啟動檢討和諮詢。

楊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