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闖下大禍的中國証監主席蕭鋼終於黯然封冠下台,農行董事長劉士餘取而代之。很明顯,熔斷機制接連熔斷,使 A 股投資者損失慘重,群起鼓噪,不足一周,不得不草草收場,成了讓人噴飯的鬧劇。這位把風險控制掛在口邊,實際上卻使 A 股處於最高風險的証監首腦,最終無法完成五年任期,主因就在此處。
熔斷機制實乃中國之恥
A 股建立至今,接近四分之一世紀,期間波瀾壯闊,有人歡喜多人愁。既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廉價資金,也造就無數富豪;同時帶來很多問題,甚至使中國金融系統處於危急之中,更為政府中樞添煩添亂。
熔斷機制收場後,中國証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談及此事時,說了句耐人尋味的話:「熔斷機制不適合中國股市」。蕭鋼任內,由於籌劃失誤以致嚴重後果,熔斷機制不算首惡。儘管兩天四次熔斷可謂殺傷犀利,但畢竟未有導致政府再拿真金白銀,促成更暴力的救市。
然而,無論是熔斷機制的缺失,還是筆者下文特別指出的蕭鋼最大缺失,兩者都是沒有認清 A 股現實,照搬成熟股市成例,而出現橘過淮為枳的悲劇。熔斷機制不合中國股市,方星海副主席何識之晚耶?不說什麼磁吸效應,不說法瑪的研究成果,只看A股已有10%跌停板的機制,指數下跌極少超過8%,值得為保護1%而搞個熔斷機制嗎?以我所知,中國可能是全世界最多資本市場學術研究機構的國家,研究人員總數可能超過其他國家的總和。相關學術期刊充棟汗牛。出了這樣的熔斷鬧劇直是中國金融研究之恥。
脫離 A 股現實的後果
蕭鋼之陋,在乎沒有考慮 A 股現實。A 股現實是,中國社會互信程度低的現象。因為互信程度低,中國人不信任集體投資機制,所以中國監管當局儘管花費極大氣力,務求使 A 股進化成為以投資機構為主導的健康市場,但成效不彰。機構投資者所佔 A 股的比例,不管是資產總額,還是成交比例,都與成熟股市相去甚遠。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不面對現實,監管工作必然到處碰壁乃至惹出大禍。
蕭鋼任內最大禍害,莫過於兩融即融資融券,即香港人所說的孖展和沽空。
因為中國股市結構的問題,融資與融券兩者嚴重失衡,融資比融券規模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因此 A 股禍起於融資。A 股四分之一世紀歷史,雖然牛短熊長,有過極為慘烈的下跌,但真正意義的股災就這麼一次,就是去年6、7月間那場眾口一辭、無一異議的一次。其為股災非為跌得最慘也,乃為政府所欽定也。政府所以焦急,乃金融體系受到威脅,有風聲鶴淚之悲也。原因在於銀行系統有50,000億以上的資金,被作為融資投入股市,如果 A 股繼續下跌,這些資金一半打水漂不是不可能的事,中國金融體系馬上出現雷曼式的金融海嘯。
A 股另一現實,就是券商幾乎全是政府開辦,包括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因此風險管理云云,說說而己,最多不過照着監管機構那些大而化之的條條去做。大家知道,股市融資的風險控制,首要在第一線的券商,中國制度下風險與回報的分配極不合理。政府的券商,對於那些行政人員而言,風險由政府承擔,回報大多歸於自己,那自然是風險喜好了。去年救市中,政府連創業板的股份也要救,那就可見創業板股份也有大量孖展了。實在咄咄怪事。融資政策實在要加以檢討,否則將會是 A 股的定時炸彈,因為這是股市與銀行系統的接合處:風險接合。而問題是 A 股根本極不健全。
蕭鋼的失敗,就是沒有從 A 股現實出發,一味從成熟股市抄襲成例,結果誤了推進 A 股的健康發展。後人應該記住前人的失誤。在引導 A 股向成熟股市發展的時候,每推出新猷要先問問是否合於 A 股目下的現實。同時檢討已有規例之脫離現實者。
(圖片:wikimedia commons)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