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崛起和美國的應對,毋疑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議題之一。而歐洲在這場大國博弈中的角色,也將對未來的國際秩序產生深遠影響。長期居住在中國的法國學者、企業家羅弘(Laurent Michelon)7月18日出席書展講座,介紹他的新書《理解中國與西方的關係──不情願的超級大國與孤立的霸權》,並深入探討了中國與西方,尤其是與歐美國家的複雜關係。
羅弘表示,在來到中國之前,他接觸到不少關於中國的負面新聞報道。「但是自從我來到中國,並且生活了一段時間後,透過自己的親身觀察和研究,發現大部分關於中國的負面消息都是假的。」並指出,他決定撰寫一本書,就是想用更加客觀公正的角度,帶領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能夠讓更多人看到中國的真實面貌。
中國崛起 美國注視 歐洲尷尬
羅弘指出,自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後,而享有無可匹敵的單極霸權。中國的崛起給美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巨大的壓力。中國作為一個「不情願的超級大國」,其崛起並非出於擴張的野心,而是因為其獨特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和強大的經濟實力。中國與其他新興經濟體(如俄羅斯、巴西和印度)的崛起,正在逐漸改變全球權力格局。
中國以其獨特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展示了一種既不同於西方自由民主,又能取得顯著經濟成就的發展模式。中國的崛起並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成功,更是一種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在科技、軍事、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快速發展,使其成為了一個全方位的全球大國。這種崛起對美國長期以來的全球霸權地位形成了挑戰,也引發了美國及其盟友的高度關注和應對。
他強調,歐洲在這場中美角力之間處於尷尬的位置。歐洲各國作為美國的傳統盟友,既受制於歐盟的統一政策,又不得不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尋找平衡,難以自由行事。這種兩難的局面,使得歐洲在國際舞台上的角色變得更加複雜。歐洲各國在對華政策上存在分歧,有些國家傾向於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而有些國家則更傾向於追隨美國的對華強硬路線。這種內部分歧使得歐洲難以形成統一的對華戰略,也使得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受到限制。
中美之間的意識形態對抗
羅弘強調,中國在領土、經濟、技術、食品和金融體系等方面,都擁有高度的自主權,稱之為「360度主權」,這使得她成為一個難以被外部力量影響的國家,在國際舞台上亦擁有更多的戰略自主權。
他提到,美國從19世紀開始就擁有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自認為是一個自由民主的燈塔,使命是將這種價值觀輸出到世界各地。然而,中國的成功挑戰了這種單一的價值觀輸出模式。中國不附加政治條件的經濟合作模式,讓許多發展中國家看到了新的希望。這種合作模式與美國的條件交換形成了鮮明對比,使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強。
羅弘表示,中國在與其他國家交往中,尤其是非洲、南美和中東國家,奉行不干涉內政原則。這與美國的「有條件合作」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的這種外交策略,不僅增強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為全球政治帶來了一種新的思路。他指出,中國不干涉內政的外交政策,使得許多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好感度增加,因為這些國家往往對外來干涉持警惕態度。中國通過經濟合作和基礎設施建設,與這些國家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係,這也使得中國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美國遏制中國 須先解決內憂
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他表示,美國加強了對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並試圖通過各種經濟和政治手段遏制中國的影響力。美國還積極拉攏其傳統盟友,希望通過多邊合作來對抗中國的崛起。然而,美國的這些措施也面臨着挑戰。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使得許多國家難以忽視其重要性;另一方面,美國內部的政治分歧和經濟問題也限制了其全球戰略的執行力,這使得美國在對華政策上進退兩難。
儘管面臨內部挑戰和外部壓力,羅弘表示,美國在全球事務中的影響力依然強大,在科技、軍事和文化等多個領域的領先地位依然無可替代。美國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將成為未來國際關係的一個重要課題。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