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照舊》是全球第一本專門以港劇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專書,作者周潞鷺博士和董若博士7月19日在書展舉辦新書發布會活動,現場氣氛熱烈,更是有不少來自內地的港劇迷來到現場支持。研究陸港兩地關係的學者頗多,但是研究香港電視劇與陸港關係的學者是少之又少。
近年來,《金枝慾孽》、《宮心計》、《法證先鋒》、《甄嬛傳》、《花千骨》、《新聞女王》等劇在兩地熱播,都足以證明兩地不斷在進行文化輸送。周博士指出,全球學術界對美劇、韓劇、台劇、內地劇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但是對港劇的研究幾乎為零,故此學界應該對港劇給予更多的關注,從而彌補現時港劇研究的不足。
港劇市場 潛力無限唯欠支持
周博士和董博士先是講述了研究港劇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喜歡港劇,更是看到其他地區的電視劇依舊在蓬勃發展,而港劇似乎自黃金時代後開始沒落,她們對此現象感到生氣及難過。「放眼整個國際的電視劇市場,港劇可謂說是一個十分難得的小市場的大奇蹟。」
周博士表示。韓劇的成功離不開韓國政府背後的支持,如韓國政府的免稅支持、費用減免等,而反觀港劇,不僅沒有受到過任何一屆政府資助,更是沒有如香港電影一般設有專門的基金會。目前香港電視劇的黃金時段,並沒有如英美、內地一樣限制境外劇的播出,從而可見香港電視劇市場的潛力無限;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港劇可能會缺少各方的支持。即便在有不少價格低廉、製作精良的外來劇進入香港這個小市場的情況下,香港的自製劇仍能在黃金時間播放,可謂是一種奇蹟。
此外,電視劇還有建構族群身份的功能。以《網中人》為例,「阿燦」這一角色刻畫了一個負面的內地人形象,建立了一個香港資本主義的優越感,建立了一個「我城、我地、我國」的歸屬感。在這樣的一個小市場的環境下,港劇不僅沒有被其他文化侵入,更是可以傳播到全球各地。可見,港劇雖然在國際市場上面臨不小的挑戰,但是仍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潛力。周博士也指出,希望香港的電視台可以推出更多的高質的自製劇,從而增強香港的軟實力。
港劇的黃金時代與「九七沒落說」
董若博士指出,大部分人都會認為70、80年代是港劇的黃金時代。但是從她個人經驗出發,70、80年代後也不乏一些優秀的港劇。現時的港劇研究,多半圍繞政治因素怎樣影響藝術發展;也有不少學者認為香港自回歸後,港劇多會添加愛國元素、受政治因素影響,故此導致港劇沒落。
周博士並不認同「政治決定藝術」的看法,她認為不應根據政權的變化,來判斷藝術發展是否受到影響。即便電視台出於政治考慮或其他因素,沒有清楚交代人物的背景,但是觀眾的主動性不應被低估。以《大時代》中丁蟹這一人物為例,劇中並沒有具體交代他的背景,但是不論是扮演者還是觀眾,都會解讀為他是從內地來的。
也有學者認為,《天與地》因有政治口號,所以是自1997年之後唯一一部值得表揚的港劇,但是周博士指出,電視劇應該從美學和意識形態兩個維度分析。而觀眾看電視劇並不是為了受教,也不是為了窺探作者的想法,所以審美和思想缺一不可,甚至審美會比思想更重要一點。
兩人也認為,後九七的港劇並不是患上政治潔癖,仍有港劇採用政治敘事的手法。書中主要談論了港劇中人物的塑造手法(刻板印象以及人物扁平化),以及使用不同的案例來證明,港劇的政治趨勢仍是保持着先鋒、大膽的態度。書中的內容主要聚焦在陸港關係。他們表示,陸港關係不僅是一個宏觀政治,也是一個微觀現實。
籲重視編劇福利 保證劇集質量
對於香港電視劇的現況,周博士也給予兩個建議:港劇應重視編劇的地位,並且給予相應的福利待遇,如有薪長假等。韓國、美國等地的編劇在拍攝期間具有絕對的話語權,從而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劇集的質量。文學改編也是另一條出路,如改編金庸的作品大獲成功。其他建議書中也有提到。
在提問環節,也有聽眾關於港劇制度問題、兩地合拍等角度提問,講者也一一進行了回答。在最後的簽書環節,現場也是排起長龍,可見本次活動受歡迎之程度。周博士與董博士也多次強調,希望學術界可以多關注港劇的發展,各界也應留意到電視劇對兩地人民的理解有很大的影響力,應善用其影響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