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

或者特首好命,可能他父母未受過1949年解放之苦,他對當年大陸人「避秦」走難落香港的情況,或許認識不深,用〈桃花源記〉典故去推銷旅遊業時,沒有考慮到這層寓意。

前些時,香港特首李家超為了娛樂大眾,在立法會上(2024年6月13日)講了一則高級相聲棟篤笑,用了東晉名士陶潛的名著〈桃花源記〉,去指出香港現時的每日盛事,實乃遍地「桃花源/園」是也,要大家努力宣傳,才不致被世人忽視云云!果然不是「小學雞」水平,這位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之名篇,是1970年代香港中學國文科的必讀課,特首比小弟年幼一歲,亦是番書仔,當然讀過此古文。

唯獨特首張冠李戴(他姓李,當然可以戴啦),陶淵明要講的不是旅遊指南,他是別有用意的,可能Johnny當年一心只想做差佬,太過直腸直肚,或老師無解釋清楚,但相信不會,因為九龍華仁乃名校,應有一流師資。當年港英治下的華人教育工作者,將此文收入中學教科書(亦收有其他陶文如〈歸園田居〉、〈歸去來兮辭〉、〈飲酒〉、〈五柳先生傳〉等),是用心良苦的,要學生思考這寓言的「避秦」寓意,是對暴政的一種控訴,文中毫無掩飾地由村民口中說出,先人是為了逃避暴政才到桃花源定居的。

或者特首好命,可能他父母未受過1949年解放之苦,他對當年大陸人「避秦」走難落香港的情況,或許認識不深,用〈桃花源記〉典故去推銷旅遊業時,沒有考慮到這層寓意(而他的夥計又無溫馨提示)。這笑話一出街,便受到多位KOL的批評,筆者認為是過分吹毛求疵,特首似乎一心只想做好份工,深信無煙的旅遊工業,實是現時香港重要產業之一,是由治及興的一個重要手段。

吸引更多遊客訪港消費,最好便是日日都有盛事、有大熊貓當然更正,而港人務須以禮待人,的士佬、酒店佬、餐飲業、商鋪等要守規矩,不要胡亂開天殺價,不要當遊客是傻仔傻女。筆者贊同特首的想法,而以個人在歐洲、美加的旅遊經驗去衡量,香港的配套實是相當優質的,絕對有條件成為旅遊熱點,需要改善之處不多,容後在本文結尾再談。

世外桃源中外皆有

獨愛菊的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生活在漢後的內戰時期(中國的12個大朝代,每次改朝換代必有一場或長或短的內戰),此時乃三國、魏晉南北朝的361年持久亂世,他生卒於小朝代東晉(317-420)的後期,雖有門第家族背景,到他出身時已家道半落,但仍能靠人脈關係,曾5度被任職小官,但又全皆只做片刻,便辭官歸故里,最後索性做不問世事的半隱士,以務農(他仍是小地主)、種花、寫文作詩,度過20年的餘生,終年63歲。

作於421年的〈桃花源記〉毋疑是一個寓言,是陶詩〈桃花源詩並序〉的序言,詩乃五言32句長詩,序僅400字,講述一個漁夫的奇妙經歷。某日,這位漁夫划船到經常有收穫的河溪捕魚,忙於工作竟讓船飄到平時少去之處,但此時往河邊一望,嚇見一個美麗盛開的桃花樹林,於是繼續划船沿林欣賞,到了林的盡處,無意中見到一個隱蔽的山洞,於是上岸一看。

作於421年的〈桃花源記〉毋疑是一個寓言。(Lab17)
作於421年的〈桃花源記〉毋疑是一個寓言。(Lab17)

洞的入口很窄,但愈入愈寬,在出口處發現了一個人間仙境的小村,有大片寬敞的土地,肥沃的田、塘,茂麗的花草樹木,田間阡陌交錯,偶聞雞鳴犬吠,村內有整齊的房屋,屋前有閒適乘涼的老人、小孩在玩樂,他們的穿着和打扮,彷如隔世之人。村民透露,他們先祖在秦朝(約500年之前)逃難至此,之後自給自足、與世隔絕。

漁夫被盛情款待住了幾日後離開,但之後重臨,便再也找不到此村了。陶潛的〈桃花源記〉,實是中國文化中「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之說的濫觴,過了300多年後,要到世人甚愛牡丹的唐代,才又有南柯、黃粱一夢之說,二者與桃花源記實是同一脈的寓言。唯獨二夢之後,桃源寓言之愛,便在中國文學中鮮有所聞了。

在歐洲文化中,人間仙境、超逸避世之說,比中國的多、且更久遠,最早便是舊約聖經《創世記》的伊甸園,成書在公元前587年前後,比陶淵明早了近千年,然後到古希臘的Arcadia和Locus amoenus,此三者便一直以不同的變奏,由古羅馬至中古、至文藝復興,在文學和畫作中經常出現,到了近代的小說年代更是百花齊放,表表者如《小人國》(Gulliver’s Travel ,1726)、《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1865)、《綠野仙蹤》(Wizard of Oz,1900)、《小飛俠的夢幻島》(Peter Pan’s Neverland,1902)和《香格里拉》(Shangri-La,1933)等等。

而在各宗教中,古波斯的拜火教/祆教/光明教( Zoroastrianism),即是尼采名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那位Zarathustra教主,他曾有過隱士式的生活,主張溫和的苦修主義。當然,佛教(有受祆教的影響)便主張完全的出家、避世,在佛門清靜地內修煉。在基督教中,桃源式避世的旁支教派便一直存在,較著名便有中古的本篤派僧侶、迦他尼/純潔派(Catharism,或稱阿爾比派,Albigenses)和近代新教中的各另類教團,如哈特黎派(Hutterites)、 門諾派(Mennonites)、阿米希派(Amish)和清教徒系(Puritanism)的一些旁支等等,他們都堅持過着盡量與世隔絕的生活。

<I>Lost Horizon</I>書影。(Amazon)
<I>Lost Horizon</I>書影。(Amazon)

香格里拉當然是中外聞名,而它受到國人的青睞,是因為有中國元素。其實,它是一個虛構地名,是英國作家占士希爾頓用在他的小說Lost Horizon中(筆者譯之為「視界外之樂土」,一般譯作「消失的地平線」),成書時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當然是亂世年代,更是全球皆亂之時。香格里拉是一個神秘小村,位於中國次大陸西緣的連衡大山脈之中,即是被包圍在喀喇崑崙山脈、帕米爾高原(古稱蔥嶺)和崑崙山脈之間。希爾頓在小說中,形容這小村是由一個藏傳佛教僧團管治著,神秘而和諧,居民長生不老,過着快樂無憂的生活。

不少流亡海外的黃絲KOL如吳智森等,「避秦」對他們來講確有很大感觸,但將〈桃花源記〉與《烏托邦》相提並論,是借題發揮過了頭。陶淵明五度任官又五度辭官的經歷,使他大覺大悟地嗟嘆「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對一生的從政經驗和官場的腐敗,他感到徹底的失望,但亦沒有像湯瑪士摩亞(Thomas More)或孔仲尼(Johnny Kung)般的滔滔論政,他只想平平淡淡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度過他隱逸的餘生吧了!

摩亞的《烏托邦》(1516)和更早柏拉圖的《理想國》(元前390),或孔子(元前551-479)的井田制,都是硬橋硬馬的政治理論,並不是浪漫故事,與世外桃源、香格里拉是兩碼子事。縱然陶淵明年輕時,或許有過遠大抱負,但他從沒有將其治世理論(如果有)形諸筆墨,他更以「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態度,說明不會為求功名,而去對無關痛癢的書文「求甚解」。

香港的旅遊配套

海峽兩岸用「世外桃源/園」命名的旅遊區、食肆、別墅屋苑多的是,自詡是真正的香格里拉小鎮,國內亦有多處,而香格里拉酒店集團的總部便正正是在香港,它在亞洲和中東經營有百多間酒店,不少是用香格里拉為名的,特首用桃花源/園去推銷香港,可能是有點衝動,但相信是出於好意。

筆者到過30多個歐洲城鎮旅行,加美近百個,兩岸四地便更多了,絕大部分都是自助餐式自由行,加美更是自駕車式逍遙遊,對旅遊是有一點心得的。不少歐洲的旅遊熱點城市,如威尼斯、翡冷翠(Florence)、關拿大(Granada)、絲維爾(Seville)、沙斯堡(Salzburg)等等,旅遊業便是它們的主要經濟支柱,甚至是唯一的工業,而首都級城市如倫敦、巴黎、羅馬、馬德里、阿姆斯特丹、布拉格(Prague)、布達佩斯(Budapest)、維也納等等,旅遊業亦多是主要工業之一,所以它們的旅遊配套是一流的。

筆者認為要安排一個3、4日的香港自由行程,無論是針對大陸客或西人客,是絕無問題的。(Shutterstock)
筆者認為要安排一個3、4日的香港自由行程,無論是針對大陸客或西人客,是絕無問題的。(Shutterstock)

其實,任何一個旅遊聖地,不外有五大範疇的觀光元素:教堂/廟宇、宮殿/古堡、博物館/美術館、美食、有特色的坊里和景點。香港較缺乏的,是宮殿和博物館,但這兩項是不能強加的,如近年在香港新建的博物館,展物的水平,實難與歐美和大陸的看齊,美術館便更弱了。幸運的是,其他3項元素則各有特色和優點,可以取長補短,筆者認為要安排一個3、4日的香港自由行程,無論是針對大陸客或西人客,是絕無問題的。硬推的乜乜乜盛事,可能對有學養的遊客來講,實太矯揉造作、可能弄巧反拙,筆者便在網上見過不少旅客,包括大陸客的批評。

香港的旅遊配套問題不大,或可在酒店和交通方面,稍作改善。全世界的旅遊熱點城市,在遊客區的酒店都是非常貴的,但只要有完善的交通配套,住遠一點可也接受。就算是倫敦、阿姆斯特丹或維也納等,筆者通常都能在公車站的附近,火車站便更佳,只要行兩三個街口,便能找到價錢較平宜的酒店。香港以前亦有不少中價酒店的,但近年已買少見少,政府不妨找些方案,鼓勵提高供應量。

半公車服務如的士和類似Uber的網約車,香港與歐美實差不多。但多數歐洲的大城市,公車種類齊全,更有特別鼓勵遊客使用的措施,例如套票節扣大、種類多(單日、兩日、三日或多日)、能與電子收費卡共用等。香港似乎便不太着重,例如MTR遊客套票,目前只有單日一款,而銷售點亦不多。筆者建議提高遊客優惠折扣,並將所有公車服務,包括機場各線都放入八達通卡內,亦可考慮在網購時,以QR碼代替實物卡,這些都只須用電腦軟件便可解決,不用更改硬件的,應不難實行。

公車除了為自由行遊客提供方便外,實是環保的一種,應鼓勵使用。其實,自由行比旅行團經濟效益會更高,當遊客可以自己四圍去,行到之處便會自由消費,對遊客本身會是一個較優質的體驗,亦可能讓更多的街坊商店食肆受惠。

馮應標